#羊の閱讀日記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Part 3/7 法則一:讓提示顯而易見
在開始介紹四個法則之前,先來簡單的做個總覽吧!
建立習慣4步驟
習慣就是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解決方案,在碰到問題和壓力的過程中不斷試誤→意外獲得獎賞→策略思考的結果,便產出了習慣。形成習慣(自動化)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大腦用較不費力的方式處理這些已經熟悉的事情,省下來的認知容量就可以分配到其他任務上。
建立習慣的過程可以簡單地分成四個步驟(之後要詳細介紹的四個法則就是根據它們建立的):
- 提示:預示獎賞的資訊,促使大腦開啟行為
- 渴望:習慣背後的動力
- 回應:確實執行的習慣
- 獎賞:終極目標,滿足渴望
這四個步驟不斷循環,就形成習慣迴路。
這四個階段缺乏其一,行為就不會成為習慣。沒有提示,行為就不會開始;沒有渴望,行為就不會被執行;沒有回應,執行的行為就沒有意義;沒有獎賞,就沒有理由再做一次。妥善的利用人類本能的欲望,就能更加有效的養成一個習慣;了解欲望的運作機制,也能更精準的遏止惡習。「行為改變四法則」便是各自對應這個迴路中的四個項目,從簡單的規則入門,從一點點的小努力開始累積,最後進步到夢寐以求的成果。
接下來,就來看看養成習慣的第一個法則:讓提示顯而易見吧!
讓好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
行為的改變始於覺察。要開始一個習慣,並不需要察覺提示,例如肚子餓的時候會吃東西,這個提示(肚子餓)跟習慣(吃東西)的連結不需要我們費力去建立,它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
但這也會讓我們容易陷入舊習慣的輪迴。有時候還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回過神來嘴裡就塞滿本來想戒掉的零食了(切身之痛啊😭)。
所以在建立新習慣前,必須先掌握現有的習慣,帶著覺知開始改變行為。以下有幾種方式可以讓我們更確實的掌握我們的習慣:
1. 習慣計分卡
習慣計分卡利用的原理是一套叫做「指差確認」的系統。這個系統在醫院很常運用到,護理師在打針前複誦病患的身分資料、藥師在配藥時唸出藥名、手術時醫師和助手講出工具的名稱或現在的手術流程,這樣開口說出自己正要做的行為的好處是,可以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避免自己在無意識中做出錯誤的舉止,提高安全性。
而習慣計分卡,顧名思義就是把每個現有的習慣打上分數,分辨該努力或改進的方向。哪些習慣有助於你解決問題?哪些習慣會成為你成功路上的絆腳石?考量長遠的效益之後把習慣做分類——在這裡要注意一件事,打分數不是要強調習慣的「好壞」,而是要凸顯出有效的習慣,也就是能有效解決問題的習慣。因為不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它們都各自以某種方式在我們的人生中讓我們感到舒適,但不是每一個好/壞習慣都對當前要解決的問題有效。如果還是很難決定某個習慣的好壞,那就想想這個習慣能幫助我成為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嗎?這個習慣對我的身分認同投下的是同意票還是反對票?可以的就可能會是好習慣,不行的通常就會列為壞習慣。
打完分數後,就可以開始對習慣做調整啦~好習慣就可以列為強化身分認同的一環;而壞習慣則需要改正,第一步就從密切注意它們開始。跟前面講到的「指差確認」一樣,感覺壞習慣快要復萌的時候就大聲的說出來,例如在唸書時習慣性的拿起手機,當自己意識到這點時就大聲的對自己說:「我正要滑手機,但我此時不需要它。滑手機會使我無法專心,並無法完成今日進度。」透過覺察並列出如此做的後果,為此行為添加重量,避免自己未經思考的重拾舊習(當然啦,如果是在圖書館的話最好還是在心裡喊就好了,別喊出聲啊😅)。
2. 預先計畫&習慣堆疊
預先計畫就是預先設想你打算如何執行某一特定習慣,其實就是行事曆、行程表。英國的一項實驗顯示,同樣是被鼓勵運動的兩個實驗組,一組多了「計畫下周的運動時間與地點」這個行為,另一組則沒有;結果,前者每周運動的達成率達到九成,另一組則只有三到四成。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
以具體的行動取代突如其來的激勵,確保自己做出了執行新習慣的提示效果。可以套用以下這個公式: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確切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如何前進,比模糊不清的夢想來的更有執行的吸引力。如果不確定該什麼時候開始,就試試在每年、每月的第一天開始(也就是所謂的新年計畫或新月計畫),在星期一開始也是不錯的選擇。選擇這些時間當起點,會比較有充滿希望的感覺,受到的鼓舞與信心也會比較強烈。
給習慣設定一組執行的時間與空間,重複執行到一定次數後,就算不特別計畫,也會在對的時間強烈的想要去做對的事。
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把執行意向運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習慣堆疊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找出目前已經存在的每日習慣,然後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公式如下: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提示,思考在什麼時段最容易成功,別要求自己在可能被干擾的情況下執行新習慣,例如晨型人想養成閱讀的習慣,就可以把「閱讀」跟「吃早餐」兩件事綁在一起;相較於晚上洗完澡後再讀書,可能效率來的更高也更不易受到干擾。
3. 設計環境
視覺可以起到很大的提示作用,利用明顯的視覺提示,可以把注意力引至想要的習慣。原理跟商業上的「建議性購買」類似,顧客購買商品不一定是因為想要或需要,而是這些商品呈現的方式,也就是商品提供的視覺刺激(常常衝動購物的人應該滿能理解的🤣)。又或者,商店想要推銷的、高價位的產品通常會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而冷門、便宜的會放在比較難拿到的位置——當產品或服務越明顯且越容易取得,你越有可能去嘗試。
我們平時工作與生活的環境容易讓我們不作為,因為沒有明顯的提示去觸發行為。利用這些策略,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可以大幅提升這些提示的可見度。實際舉一些例子:
- 想要每天晚上記得吃藥,就把藥罐直接放在浴室洗手台的水龍頭旁。
- 想更常練習吉他,就把吉他立在客廳正中央。
- 想養成多喝水的習慣,就每天早上把幾個瓶子裝滿水,分別放在家裡常待的地方。
此外,環境也會影響到習慣的觸發。像是在書房就會聯想到工作,在客廳的沙發上就會想到吃零食、看影集。所以,如果想改變新習慣,可以找一個新環境,盡量避免把一個習慣與另一個習慣的情境混在一起(例如臥室跟工作室分開成兩個空間),一個空間只有一個用途;就算無法移到新的環境,也可以把目前的空間分割成活動區塊(例如寫作專用的書桌、閱讀專用的椅子、休息專用的懶骨頭),讓每個習慣都有自己的家。當環境變的穩定且可預測,行為也會變的穩定且可預測,習慣也就能輕鬆的養成起來了~
讓壞習慣的提示隱而不現
雖然大家都想擺脫惡習,但壞習慣的誘人之處還真的是不少😳人的自制力和對抗誘惑的能量是有限的,長期而言,我們無法純粹靠著意志力來抵禦誘惑。與其強迫自己拿出更多力氣對抗,不如直接減少誘惑的來源。
自制力的秘密:不讓自己處於充滿誘惑的環境
前面講到,視覺可以起到的提示作用是非常大的,習慣一旦建立,只要環境裡的提示再度出現,行動的渴望便隨之而來。雖然可以利用這點來強化好習慣,但相反的,壞習慣也容易利用這點餵養自身,讓它變得越來越難纏。
所以最根本的方式,就是直接減少接觸會觸發惡習的提示。
- 工作時總是想滑手機,就把手機留在另一個房間幾小時。
- 花太多錢買東西,就退訂商店的電子報或取消優惠通知。
- 吃太多零食,就把零食鎖在最高的櫃子裡,再加上一道鎖。
惡習的視覺提示越少、執行的難度越高,就越能減少執行的欲望。自制力可以抵抗誘惑一兩次,但不太可能每次都讓意志力凌駕欲望。與其期待意志力不穩定的作用,不如把能量用來優化環境,既有效率又保證效果。
《原子習慣》文章列表:
#羊の閱讀日記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Part 1/7 複利效應 & 改變系統
#羊の閱讀日記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Part 2/7 改變身分認同
#羊の閱讀日記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Part 3/7 法則一:讓提示顯而易見
#羊の閱讀日記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Part 4/7 法則二:讓習慣有吸引力
#羊の閱讀日記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Part 5/7 法則三:讓行動輕而易舉
#羊の閱讀日記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Part 6/7 法則四:讓獎賞令人滿足
#羊の閱讀日記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Part 7/7 進階策略
一隻喜歡寫字的山羊,偶爾也會啟動一些瘋狂的小計畫♪(´▽`)
歡迎追蹤我的帳號,也歡迎來我的IG逛逛噢(╹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