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過憂鬱症不代表不需要跟別人訴苦
高中時我曾得過憂鬱症,那時也沒給醫生診斷,只是從張老師月刊等等書籍上,找到能描述自身狀況的詞-憂鬱症,因而開始接下來的「治療」過程。
我很清楚記得當時我請家人陪我去看一部有關憂鬱症主題的電影,還有在沒什麼朋友談心的情況下,在圖書館雜誌上找到了張老師的電話,對電話另一頭的陌生人描述自己的狀況。
說真的,17歲的階段也沒什麼太大的困難,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剛好父母離婚造成內心的不平靜,加上生性內向,沒有朋友與自己分擔喜怒哀樂導致情緒無法抒發。
後來進入大學,我的生活改變很多,高中這段抗憂鬱的經歷也就很少提起。直到最近,我才又想起這件事,並發現這件事誤導了我。
就像剛才提到的,學生時期經歷的有限,不像成人面對的人事物更複雜。
出社會後我遇到好幾次重大的挫折,每次挫折我都把它當成人生經歷的一部分,想輕鬆看待,所以我總是自己解決,從來不跟朋友訴苦,怕帶給別人負能量。
這本來是好事,但漸漸地我發現,不說出來的結果,情緒不斷往體內累積,最終與情緒相連的生理系統也逐漸崩壞。
這幾年我受慢性疾病困擾許久,出現包括尋麻疹、消化不良、皮膚癢、胸痛等難以找出原因的症狀。
在這中間,我做過許多努力,去做那些能讓生活變得更好的事,例如,學習理財、健身、排毒飲食、養寵物培養第二興趣,經營部落格創造被動收入。
在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我依然不想去想自己的的缺乏,當我追求的好跟現實的不好產生落差時,心頭上的壓力持續增大,但我從來沒發現。
直到最近,連續失眠了好幾天、好幾周之後,我才開始思考身體想釋放給我甚麼訊息?
我想,那應該就是:不要悶著,表達情緒不等於抱怨,是時候找人聊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