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經驗分享--課本外的學習】控制狂學生,背後原來是有這樣的議題?

1 / 1

我在偏鄉基金會擔任課後老師的這一年來,因為過往社工的身分,讓我不得不在短時間內認識七、八十位學生,因此遇過各種形形色色的孩子。遇到行為特別有問題的孩子,就要將他們列入高關懷追蹤,定期的去關照他們的狀況與行為表現,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位國中的孩子,我們姑且稱他為小明。

小明平時在班上的人際關係不是太好,時常與自己班上的同學吵架,每一次吵架細探背後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小明覺得「對方冒犯到我了,我覺得很不舒服」。冒犯的狀況有千百種,但大致上的循環模式是,小明喜歡管別人的事情,並且時常先以言語激怒同學,然後對方為了反擊就會對他罵髒話、或者拿手機手電筒照他,讓小明覺得自己被欺負。

甚至還有一次,只不過是因為有一位同學在距離小明兩公尺遠的地方掃地時,將掃把舉的比較高,他便認為灰塵會落到他這邊來,因此開始斥責該同學。

當然還有各種數不清的狀況,比方說總是要其他人配合自己,只要稍微有點不舒服,就認為班上的同學都對不起他,所有的事情都要以自己為中心,只有自己是舒服的,才是最棒的結果。

然而,儘管這樣可能會得罪許多同學,小明也在所不惜。

讓我在教他時,時常在思考,這個孩子到底怎麼了?

這樣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怎麼不符合艾瑞克森的發展理論呢?

這個青少年階段,不就是最在意「同儕」感受的嗎?

此階段的孩子,不就應該是以「得到同儕的認可與支持」為最主要的學習課題,來完成「自我認同」的發展任務嗎?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怎麼這個孩子,一點也不在意他人?

會不會其實他心裡是在意的,只是用一種不一樣的方式表現?

還是他內心其實有更大的狀況,所以就算會被討厭,也要這樣子做?

我思考了這個問題很久,終於在某一天觀察自己的時候找到解答--原來是因為焦慮,所以才會變成了控制狂。

疫情剛爆發的前幾天,我回到外公外婆家,那天剛好姨婆來作客,卻意外發現姨婆不太良好的衛生習慣,先是摳一摳自己的腳趾,然後再去打麻將。

看到這種情況的我,竟突然然大聲地斥責了一聲:「姨婆去洗肥皂!」

除了很快的意識到自己不該用這種口吻說話,也立刻靜下心來觀察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怎麼會突然間這樣大聲斥責長輩?

平常我也都會和姨婆開玩笑、聊天,今天的我是怎麼了?在我意識到自己怎麼了以前,腦袋卻突然浮現那位學生,平時在教室中怒罵的臉龐,心裡想:我現在的樣子是不是和當下的他非常的像?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我是因為焦慮、擔心外公外婆的健康狀況,所以才會這麼兇,那和該學生有什麼關係呢?在意識到這個聯結時,就像茅塞頓開一樣,原來小明也是因為焦慮,所以才總是這麼用力的在指責著同學。

原來,小明是擔心自己的界線被打破。如果界線被打破,就可能會影響自我的健全性,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努力守護自我界線的孩子。

對於他而言,維持清楚的自我界線,比起人際關係更為重要,所以他總是用一種不適當的方式,在維護自己的界線。

不過,維持界線的明確,本身並不是太大的問題,而是不適當的表達方式,讓他的人際關係產生很大的狀況。

或許跟他的成長經驗有關、或許這樣做讓他感到安心、或許他認為和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是舒服的,所以才讓他必須要如此用力地維持界線。

但上述的幾種可能,也都只是我的推測,讓人感到可惜的是,因為現在已經不是社工,因此也無法詢問到詳細的原因。

偶爾我也會想:假如可以在之前察覺到這個議題,或許就可以更有效的去協助他吧?如果當時的我有發現這個深層的議題,也許會先從「如何適當表達自己」來介入吧?

從這個工作經驗,讓我反思到--「覺察」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能夠看見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竟然是繞了一大圈以後,透過自我所得到的。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助人工作常常就是如此,永遠不會知道個案什麼時候會好,什麼時候會崩壞,高度的不確定性,是助人工作最挑戰的地方。

但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總是撲朔迷離的,在狀態好的時候跳高一點,在低潮的時候多充實、挖掘自己,才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因此,假如你身邊也有一位控制狂,不妨去探索他背後的擔心是什麼吧!

(以上圖片皆來自於canva pro)

#焦慮#焦慮背後的原因#焦躁#心情煩躁#博幼基金會#偏鄉教育#社工#控制狂#守護界線#不當表達方式#助人工作#不確定性#個案#覺察#高關懷#問題學生#控制背後是焦慮

我是溫曉風,努力將U質好文分享給大家,請大家也不吝嗇地給予我一些回饋,如果你還心有餘力的話,歡迎點下面的連結https://liker.land/yichenluwendy/civic給我一杯咖啡的打賞,讓我在困難的疫情時代,我有更多的動力維持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