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ht Club》30天挑戰-每天分享一部喜歡的電影 day5

1 / 1

關於第5天的電影,第一件事就是不談論它,「The first rule of Fight Club is you do not talk about Fight Club」。看過的人一定知道了,這是 David Fincher 1999年執導,由Edward Norton 與 Brad Pitt 主演的 《Fight Club》(鬥陣俱樂部)。Edward Norton 飾演的主角被枯燥無味的工作與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嚴重失眠的他在各種互助會中意外找到情緒發洩的窗口,始終無法入眠的他,某一次在互助會中像是打開了什麼開關,莫名的大哭一場後,回到家像是嬰兒一般熟睡,從此他流連於各種互助會場合,即便自己根本沒有罹癌或瀕死。我自己的解讀是,除了女主角 Marla 説的,「人只有在覺得你快死的時候才會專心聽你說話」,在這樣的地方才能獲取關懷慰藉之外,被無意義人生磨耗 dead inside 的 Edward Norton 在精神上也跟這些人一樣在瀕死狀態,能夠同理被同理,同時也格外感受到生命力。

然而讓 Edward Norton 的人生產生爆炸性轉折的起點,是在飛機上遇到的一個迷樣男子 — Brad Pitt 飾演的 Tyler Durden 。 Edward Norton 每一次出差的航程中都將一切接觸到的人事物歸類為 “一次性”的存在,一次性的牙刷、刮鬍刀、棉花棒、一次性的朋友(坐在旁邊的乘客 )。姑且先不論環保的問題,我很能夠同理他不想與他人有過多牽涉的感覺,經歷太多不必要、甚至浪費生命的無用社交以後,相信誰都不會想再浪費力氣。然而 Tyler 的出現打破了這個規律,他不僅神秘、聰明,而且能夠聽得懂 Edward Norton 想表達的一切,終於有一次有品質有溝通到的 「對話」。當他發現自己的公寓被炸掉以後,他決定聯絡這個僅有一面之緣的 Tyler 尋求住所,故事從這裏才真正開始。

Tyler 完全是個不受控、不可預測、離經叛道的叛逆代名詞,放映電影時會刻意剪輯一小段謎片精彩片段、當服務生時會在料理中 “加料”,住在一個完全像是待拆廢墟的破爛房子,而最難理解的是,跟 Edward Norton 暢聊完的第一個晚上提出的要求我這輩子也是沒見過:「我要你使盡全力打我一拳」。 Edward Norton 不可置信也還是照做了,然後兩個人越打越開心,連路人都忍不住加入,然後快樂的地下互毆社團「Fight Club」就這樣誕生了。這個社團一開始很 “單純” ,基本規則就是不能談論這社團、只能單挑、一方喊停就住手、初來乍到的人那天一定要打一場,每個人到這裡都像是開發了另一個自己、在毆人與被毆之間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儼然成為另一種形式的互助團體,然後壯大的團體開始失控......。

Tyler開始打造一個私人軍隊,原本居住的房子打造成行動堡壘,他規劃各種地下行動,最狂的包括炸毀金融機構讓一切信用紀錄歸零,簡直是以實際行動,體現打到資本主義之理想,主角完全無法控制、改變 「Fight Club」這群忠誠信徒的堅定決心,更糟糕的是,此時Tyler失蹤了。

雖然是很久的電影了,避免有人剛好沒看過但有興趣看看,留個防雷區

.

.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

.

那我說囉?

其實影片有許多伏筆頻頻暗示 Tyler Durden 就是  Edward Norton ,最關鍵的是Helena Bonham Carter 飾演的女主角 Marla,Tyler 強調絕對不能夠跟 Marla 提到自己,是因為兩人的關係親密,一旦說開了,主角就會立刻發現 Tyler 根本不存在,或者說,Tyler 一直都是存在於自己壓抑內心的一部分,甚至是隱藏已久的 ego。而 Edward Norton 對 Marla 說 :「Tyler 走了, Tyler 不在這裡」,再次被推開的她,那難以置信又痛苦萬分的神情透露了一切。 

另外就是,在主角 Edward Norton 終於發現自己與 Tyler 的關係之前,從來沒有提過他的名字。這點呼應在一次行動中引發的事件,一名成員死於槍口,Tyler 的軍隊準備將他就地掩埋、煙滅證據時,Edward Norton 非常憤怒的說他是個人,他有名字不是什麼證據,一名成員卻回答:「長官,但在這行動中每個人都是沒有名字的」。Edward Norton 怒不可遏,大概已經不知道怎麼跟這邪教組織溝通,再次憤怒的重申:「他為了這行動犧牲,他有名字,他的名字是 Robert Paulsen ! 」結果成員自行腦補:「他本來沒有名字,但當他為行動犧牲、做出貢獻後他就有了名字,他的名字是 Robert Paulsen ! 他的名字是 Robert Paulsen ! 」然後眾人就跟邪教一樣喊起了「Robert Paulsen」(順帶一提,Robert Paulsen 的演員是大名鼎鼎的 Meat Loaf)

我自己的解讀是,這簡直像是在說,對 Edward Norton 飾演的角色而言,在他成為 Tyler 這樣豪放不羈、無所畏懼又受人景仰的這個「理想的自己」才值得Tyler 這名字,自我實現後的他才真正擁有了名字。究竟Tyler放手任由內心的Ego 失控馳騁,是追求重生的積極,還是放棄一切的消極?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最後的爆炸場景搭配BGM與牽手的畫面好美,內心有什麼東西稍微被補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