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聊聊:我該參加婚禮嗎?

1 / 1
  1. 身為一個MBTI I傾向超過98%的人。面對人多的情境就怕的要死,特別是不熟的人還要各種尬聊,一直想我不要參加。以前在學校我沒得選。現在出社會了,在能讓我選擇的情境下,自然是避而遠之。但覺得把所有人都不參加又太過武斷。於是出現了參加條件,讓我可以更輕鬆的做決定。另外覺得反過來作為邀請方也可以參考。
  2. 對既定婚禮的印象不能說從小參加婚禮到大,但至少也是幾十場以上。對於主辦方是展示,對各位賓客來說則是一種有點無聊的狀態。除了觀禮、吃、敬酒、小活動、抽捧花之外好像就沒太多新意。(是想多有新意??)除了去年少數有意願要去的兩場之外,這兩場剛好都是高中同學,最可能是因為高中同學比較熟。順便見見老同學也好,而且與這兩三位關係都算好,所以就參加了。看到朋友終於結婚,那一段時間會出現好想找個人的想法。但因為現實的考驗就自然沒了。
  3. 目前參加婚禮的條件回到正題,上面已經有提到一些我考慮的點。把這些思考的樹狀圖理出來。

 (1)先設定一年可以參加幾次:這方面的硬限制先設下,之後的思考就會簡單很多。我自己是設一年兩次,最多三次。因為一次,我大概就要花兩到三個月緩過來,才會覺得比較好。不然會很容易卡在負面的漩渦中出不來。照這樣算,一年兩次有額外的時間不會把自己逼的太緊。

(2)把加減項一個個列出來。這步是要把做決策的思考從大腦到外部。讓外部資源幫助你思考。例如:這個朋友跟我很好、離我住的地方近、餐廳有名、可以見到其他想見的人等加分項。減分項如:可能會遇到某個不喜歡的人、離我住的地方太遠、沒空、餐廳不太行、沒有想見的人、看到很多人很煩躁等。

(3)再把這些加減項全部加起來。加權,用數字具體化自己的選擇。可以減少作決策時機會成本的考量。當然,這邊也要把很強烈的因素一起納進來,像是「我就是要去!!」之類的。

(4)最後問問自己這樣選一個月後會後悔嗎?如果不會就更長一點,到一年以上也不會後悔就沒關係。如果會後悔可能就要再把整個循環跑一次,把會後悔的點寫下來,再具體討論拆解成更小的影響因子。用更明確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做決策。

4.心得後日談 從一些婚禮的活動觀察到一些不太喜歡的地方。會想說如果有更不一樣的婚禮,很想被邀請參加,哈哈。如果都沒有認識反而感覺可以更自然。對我來說,結婚是一同面對生活挑戰的隊友。而非這些好像有點虛的儀式。但在我比較深入與朋友聊過之後。會認為這些儀式的活動也代表著背後主辦方想表達什麼。某方面比你想的更有關係。

#靈感日日村 #婚禮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