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Everything She Fails To Achieve

1 / 1

  感謝 @fyswreading 開始的接力賽,很幸運現在他交到我手上,讓我遇見吳依光,而且我也找到下一位接棒的書友了!感謝從Jo @nenrendites 將這本書接棒給我,我努力的呵護這本書,像捧著一位易碎又敏感的青少年的心一般,因為想把這麼好又緊繃又幾近心碎的故事好好傳給下一個愛他的人。

 我在去年正式愛上吳曉樂,看過《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確定這種愛是沒有回頭路的,一頭栽入多快樂。
-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背景環繞在其華女中這所第一志願的高中,這裡聚集著在國中時期表現在前百分一的資優生女孩們,穿上「證明分數」的亮眼制服,他們聚集在此共同學習,但也一同競爭。

 吳依光是其中一班少女們的班導師,他在教學的過程裡恪守本分傳授知識,他也會留意需要關注的學生,然而他似乎沒有真正走進這班新時代孩子們的心裡。
不過,班導師又該走到學生心裡的哪一處呢?學生願意敞開的門縫有多寬,老師又能走多深?
-

 那一天放學後,一名學生從學校頂樓一躍而下,沒有留下隻字片語,一灘血跡,群體愕然。每個人都試圖找到原因,給自己、給家長、給社會一個交代。

 想理解是什麼原因讓他要走到這一步,我想這件事非常合理,不過在我經歷一次朋友的離開之後,我發現選擇理解很難,也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理解,或者是永遠,但可以學習接受,因為這是屬於逝者的痛苦和選擇,予以尊重我覺得是最後一件能為離開的人做的事。

 書裡有位角色告訴吳依光:「我相信一個人的死亡,勢必會改變他身邊其他人生的軌跡。」這也啟動了他之後的每一步改變,我跟著吳依光回顧他的17歲,他也同樣經歷過其華女中的學生生活,他也曾試圖結束生命,他說:「世界太美了,可惜不值得。」但他活下來了,卻好似一直停在17歲。
-

 看書的過程我不斷的回想自己的國中時代,想像著朋友之間傾訴的苦惱,是不是一直都被大人當作是無病呻吟,是不懂生存有多苦、社會有多險惡的無足輕重的小問題。
 現在成人的我,也會覺得國高中的孩子面對考試的崩潰,是玻璃心嗎?

 我覺得忘記這種痛苦的感覺會很危險,當時一道解不開的題、一個粗心犯的錯、一張丟了平時水準的考卷都可以讓自己無地自容,懊悔半日,考砸了模擬考就以為天要塌了,我也好希望有那一句:這麼悲傷的日子終究會過去的。

 書裡帶出許多我們生活的問題,教育體系、女校環境、父母教育、師生問題等等,其中最吸引我又最刺痛的我的絕對是吳依光和母親的關係。

 她渴望母親的愛,他一次次被母親的尖銳和規矩傷害,但他無法放棄渴求母親的愛和溫柔,我覺得讓你愛的人渴求你的愛是很殘忍的事,不過長越大越明白,愛的表達方式太多種又太細緻,沒能接受到需要的愛的時候,那也會造成巨大的傷害。
-

 在書裡看到一段吳依光國中時期和男同學王聰明的故事,微微情愫正在萌芽,但是嘎然而止,原因可想而知,是由母親介入斬斷。
 這段故事我想和吳曉樂自己的故事是有重疊的,我好喜歡這種在小說裡看見作者自己人生的片段,在《可是我偏偏不喜歡》裡也有相似的事情,不過斬斷情誼的人不一樣。

 吳依光在成為老師之前,有過幾年的「自由」生活,從選擇大學到進入職場,交往的對象的選擇他都完全獨立,而他也經歷一場完整的破碎,他將自己交還給母親,過上母親為他安排的生活。

 母親親手培養、塑型、打造孩子的樣子和道路,這過程裡我想是奉行:我投入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這也讓我想起電影《小孩不笨》裡一句:This is for your own good.

 好窒息啊,每一次吳依光的媽媽出現,我感覺自己的眉頭也跟著緊了起來,好緊張,依光這一次會不會說出心裡話,他可不可表達一次,崩潰一次。

 他也是沒有抵達的少女,他像一直停留在海中央漂泊的孩子,不急著上岸,但他仿若沒有求生意志般的打水讓我好心疼,看著他便好想扶他一把,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可不可以哭出來?我們一起往前游一點好不好?

 我不曉得這本書算不算有哭點,我在吳依光和學生們「講話」的段落裡哭了好久,因為看見他好像燃起了一點生機,他17歲就停下的時鐘開始動了,他若有似無的打水聲好像變大了,他一定會抵達岸上的吧,我要這樣相信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