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運作並非單純的非黑即白,酷兒理論是一種世界觀

1 / 1


酷兒(英語:Queer)
用來統稱社會上性取向或性別認同,諸如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者等非異性戀者。通常這個詞是為了擺脫受污名化的相關名詞

酷兒理論(英語:Queer theory)
是一種1980年代初在美國形成的文化理論

它批判性地研究生理的性別決定系統、社會的性別角色和性取向

生理性別為男性的人,天生具有理性、強壯、主動等特性,即「陽剛氣質」(masculinity);生理性別為女性的人,天生具有感性、脆弱、被動等特性,即「陰柔氣質」

性別的二元建構導致我們在個人的性別認知、身份建構、情慾探索等方面造成局限,酷兒理論的基本立場是跳出這種「男/女」、「同性戀/異性戀」等對偶的性別觀。除此之外,「酷兒 (Queer) 」一詞原為罵同性戀者的詞語,類似我們華人社會的「兔子、玻璃、搞基」,但及後被同志運動者揶用,重新定義為一種正面高舉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旗幟

酷兒理論是一種「認識論」、「世界觀」、是我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酷兒理論的核心建基於拒絕二元式思考、拒絕固定邊界的認知方式。世界運作並非單純的非黑即白、並非每種事情都能清楚地劃界區分

酷兒理論就是要用盡方法去批判及挑戰「正統」,擺脫傳統學術建構的束縛,以顛覆性的眼光重新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這裏的顛覆不是要把黑硬說成白,而是要揭示為何我們只能有「黑/白」這種選擇,而不是「黑/紅」、「黑/黃」,更甚超越二元式的思想建構,徹底認清我們日常社會運作邏輯中對性別的不公

酷兒理論最重要的手段是解構主義。酷兒這個概念的開放性源於(解構主義)實踐,它尋找被排除在外的,並不斷通過結合本來在外的人群來擴充自己。雖然如此這個概念有一定的範圍。酷兒理論認為一個人應該自己定義自己,而這個自我定義是唯一合理的個人身份定義

酷兒理論具有重大的策略意義,它的出現造成了使所有的邊緣群體能夠聯合起來採取共同行動的態勢,建立了一種政治的聯盟,它包括雙性戀者、異性戀者、女同性戀者和男同性戀者,以及一切拒絕占統治地位的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和性體制的人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