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香蕉與藝術

1 / 1



其實這兩天跟朋友聊了聊,也聊到一些問題。

他說:

「像你們做設計或繪畫,主要是動腦跟動手,也不用勞動,也不用成本。」

我跟他說:

「其實我們是有支出成本的,這個成本主要在於,美學的培養跟技巧的進步還有練習,不論我們有沒有賣東西或服務出去,這個部分是持續要做跟支出的。

不論自學還是上課,其實有在自學的人都知道,自學看似不花錢,但是最貴,因為你會嘗試到很多彎路。

還有你日常的練習,往往是不能作任何販賣的,而這些都會消耗掉你的時間。」

而其實到一個階段之後,上課已經不能夠給你更多了,需要的是研究。

就像工程師寫程式,老師教學,廚師來下廚,他們都不是以勞動為主的,這個成本何來?

他說:

「對!只是你們的成本是無法量化的,而我們的成本是一眼可見的。

但是無法量化的東西,要怎麼體現出價值呢?」

其實他說的沒錯,這就是為什麼台灣設計產業難困難的原因。

其實一個人,能夠賣給別人的東西,不只是勞動。

我們一般賣給別人三樣東西:「勞動力、時間、智慧或是專業。」

而勞動力跟時間相對廉價,而且有限,一個人的極限是固定的。

換句話說,如果一直以勞動力跟時間作為交換,收入的模式以及上限是固定的。

而專業與智慧,雖然難以估量,卻沒有上限,而這部分提供的報酬率也遠高於時間與勞力。

怎麼舉例呢?

花同樣的時間,假設五小時,你買一個勞力的工作者。

譬如:發傳單的工讀生。

他發傳單可以給你產生多少收益?

一樣五小時,你買一個專業的行銷好手。

他沒有去曬太陽發傳單,他只是在網路上做轉貼跟撰文,這五小時他可能只花30分鐘做材料,其他四個小時他都在網路上晃,跟點兩下滑鼠轉貼到對某個議題有興趣的人聚集的地方。

哪一個的曝光率好?哪一個的曝光針對到的客戶精準?哪一個的成交率提升比較顯著?

時間與勞力有固定的份額上限而提供的收益也有上限。

那麼同樣的單位時間,他們的價碼當然不同,這取決於產生的影響不同,而不是你覺得誰更辛苦。



而其實,台灣社會對於接案設計師而言,滿苛刻的。

第一就是剛剛提到的,大部分人對於接案成本的誤解。

第二就是台灣的社會福利上對於接案者來說是不健全的,而自雇者其實在勞健保上,被視為事業負責人,而承擔高於一般受雇者的保費。

再著就是,搞不清楚狀況的其實很多。

舉例而言。

就像行銷公司,正派的行銷公司,他們的經營跟佈局是環環相扣。

從集客到建立品牌形象到自然成交,每一個階段的測重點與手法不同。

重視的是認同感與黏著度。

那麼收效會比較慢,但是品牌建立的形象與整體的信任度會極高。

而很多業主,反正他不懂行銷,只是知道要行銷,於是他們花比較小的價錢去找比較快出成效的行銷,於是發生什麼事情?

他們拿這個錢去買人頭,幫你洗了很多很好看的數據,但是這個數據不是建立在跟你的目標客戶真正產生交流上,而就只數據。

於是他們產生一種感覺,行銷是一場騙局。

你看我數字多漂亮,但是沒有變成真正的成交啊。

設計也是,直指人心的設計確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做出來的。

而需要我們對市場與業主都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資訊,才不會只是一隻華麗的殭屍,而沒有完成設計背後的功能。

不是他想偷懶,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時間是米,資訊是米,專業是米,溝通是米。

但是如果只想以「勞力」來計算,那他很可能,就只會賣勞力給你。

而忽略實際上產生真正的價值的其實是對於人或事的「影響力」。



香蕉最近真的紅。

很多人在討論,藝術品究竟是不是國王的新衣。

聰明的人看得懂。

其實是的,藝術品就是國王的新衣。

不要談哲學,談哲學的話,一個藝術品背後的諷刺,對於社會產生的影響,最後在歷史上證明了什麼?

資本之於愚昧或是藝術之於草包,究竟藝術家是草包還是看不懂藝術的是草包。

這種問題永遠不會有定論。



但其實我們不論真的看的懂這個東西到底有多少藝術價值的人有多少。

反正我其實也不懂。

有錢人的藝術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好吃。

我們來談另一件事情,一個邏輯或是說一個心理學或是經濟學的問題。

耶魯大學有一個教授,做了一個測驗

「一美元拍賣」

他拿出一美元,讓學生競標。

每次喊價為5美分。

規則是這樣的,結標後,老師會收取第一與第二高價的學生的開價金額。

並把這一美元交給第一高價的學生。

看完規則,其實我們都知道最後教授是會賺錢的。

但是我們不確定他會賺多少。

在第一高跟第二高各自來到100美分跟95美分的時候,第一跟第二位競價者就尷尬了。

贏了也不賺了,但是這時候變成另一種數學,假設我贏了,我可以少損失1美元,假設我輸了,我就白損失1美元。

那就不能放棄,少虧點也好。

基於這個少虧一美的心態。

遊戲就這樣進行到其中一方承受不住。

這個老師進行了很多次這樣的實驗,成交價平均落在40至60美元。

很多人看到這裡覺得這群人玩這個遊戲是不是傻?

他們是耶魯大學的學生。

提這個幹嘛?

如果這根香蕉就是那一美元,那你知道他為什麼那麼值錢了?

那我買回去幹嘛?

掛著?

不!

我要在爛掉之前趕快賣掉,轉手賺一筆差價。

然後買到的人為什麼要買,因為他覺得還會升值,他還想賺一筆差價。

直到這根香蕉爛掉 (抱歉,我是指話題爛掉或是有人掀桌不想玩了)。

在誰手上,誰就是出第二高價的冤大頭。

從經濟學來看,他們玩的是這樣的遊戲。

有利可圖→得利空間博弈→到虧本或賺錢。

對,這香蕉就是股票、期貨、或是一個預售屋的象徵。

因為人性的關係,我們不斷的掉入這樣的陷阱。

有利可圖,參加遊戲,然後發現吃虧的時候已經脫不了身只好繼續玩,期望自己少虧一點。

譬如選舉,那個寶座就是一美元,而競選經費與承諾就是出價。

他們不斷的開價來競爭這個寶座,就算虧了,也要爭到底。

或著,市場上的削價競爭,顧客就是那一美元,而削價就是他們出的籌碼。

甚至龐氏騙局。

為什麼一個拉一個進來這個明知道一定會崩潰的遊戲,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可以在獲利的時候抽身,而不會變成那個出價第二高的傻瓜,或著說最後一個接手的。



所以怎麼避免這個狀況。

一、大家都很聰明,別湊熱鬧就沒事。

那便宜不就被別人佔走?

這個遊戲就是源於你會想貪一個便宜。

其實...與你何干?

讓玩得起的人玩。

二、你有實力對別人做宣言,而別人也信了。

譬如某政黨:「我一定比你民主。」跟另一個:「我一定比你會賺中國錢。」

就是類似的宣言。

為什麼其他政黨不推參選人,因為出來就是等著虧,他們又不傻。

譬如:「買貴退差價。」

這句話的對競爭者而言的意思就是:

「你只要開比我便宜,我就一定不輸你」就這是一種對於削價競爭的宣言。

進而減少你的競爭者願意跟你競價導致獲利空間被壓縮的狀況。



而這個香蕉什麼時候爛掉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通常會投資藝術品的都是政商名流,今天我投資一個藝術家的藝術品,我希望他增值還是貶值?

我希望他增值,所以我會捧他哄抬他,他的下一個作品我出更高價買。

當這個藝術家的身價越來越高,我手上的作品就越值錢。

直到這個藝術家被毀掉或是這個遊戲玩不下去了。

換句話說,這香蕉可能永遠不會爛,直到這個藝術家死掉之後來到天價。



所以這根香蕉,真的很藝術阿,直指人性的東西,還不藝術嗎?

我是認真覺得一個小動作就引起劇大的反響與思考矛盾與衝突的,真的是很高層次的藝術。

我相信這模式還可以換各種花樣玩很久...

#藝術品#香蕉#好吃#膠帶#投資#一美元競標#貪婪陷阱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