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去交換?這些理由絕對值得你走出去! │(上篇)心態準備及資源蒐羅
嗨各位晚上好,又到了生活分享時間!
今天想分享的話題是有關於我去年的交換生活,
也是我第一次做的心路歷程紀錄。
關於「交換」這件事,說實在的在我大一大二的生涯當中,計畫意識是很薄弱的,原因點除了課業繁忙外,再者就是當時對未來規劃的想法不夠大,大多時候僅想好好享受當下生活而已。
一直到了大三,身邊開始有朋友出去交換,以及開始接觸到不同面向的事務(如短期校際交流參訪等),那時我才比較有積極安排未來規劃及思量如何讓我的學習生涯更多元。
交換的準備不僅是心態上的調整,更多還有牽涉到你對交換校的理解及相關資訊的準備。我個人比較推薦的方式就是去聽學校內的說明分享會,以及在網路上找尋先前去過的同學的分享文。
這些管道都有辦法讓你對於交換校有初步理解,在準備審查(如有些學校會面試)或是出發前資訊蒐羅都很有幫助,尤其像生活(手機、宿舍、飲食等)及課程的掌握,資訊越齊全更能減少你在出發前的擔心害怕,心態調適上也能處變不驚。
再來就是,交換也很需要保持平常心,尤其是在需要面試審核的學校來說就特別如此。以我自己的學校來說,我們申請交換的預備期為一年,前半年徵選資格及分配,後半年則就是一些文書作業以及由校際間安排交換事宜。而就徵選來說,首先篩選的基準點是建立在總成績評比,接續自傳及讀書計畫審查,再來就是面試。
也因為有這些關卡存在,所以我們的交換校分配都會由志願序做決定,也因此有可能出現沒辦法分配到第一志願校的情形;也因如此,這部分正是在面對結果時所要自我調適的。但既然交換最大的意義是體驗不同的生活,任何的安排都可能是最好的安排。
說到這可能就會有另一個問題,
如果對課業繁忙或有經濟壓力的人該怎麼辦呢?
前陣子剛好跟W談到了這個問題,
我自己也稍微整理了一下我的看法:
—————————————————————
(1)基於課業而時間安排不足
個人覺得這是很現實面的問題,因為基本的課業規劃及長程走向(如研究所等)都是很需要去重視的,也因此如果有當交換生的打算,自己可能就要稍微抓清楚學分進度及畢業門檻規則。但通常校際間也會有學分相抵的機制,倘若交換系所及科目沒有相去太遠,通常都是很有機會能夠折抵的。但這種情況僅就大學部而言,研究所部分各校承認機制不一,所以建議還是要多做考量。
若以我的狀況來說,我很清楚我的交換課程(可以提早到交換校系統查詢)是沒有辦法與系上課程相抵的(科目相差太大),這個時候我就會選擇先「確保」我的學分能確實取得再前往交換,故在我大三、四的時候課程安排就比較密集。
(2)經濟開支
這個部分的確是很實際面的問題,畢竟到了國外很多層面都會需要不少開銷,甚至是基於物價問題,準備的額度就會提高很多。以我的觀察及經驗來說,通常很多學校及機構都會有提供獎學金的機制,特別是針對歐美、日本、香港而言,獎學金的管道就會相對廣很多。
至於大陸學校交換部分,可能就要依自己學校的規定做申請,像我自己的學校就是沒有提供的,但我其他認識的外校朋友的學校則是採用成績申請、經費配額分配的方式,所以這塊可能要稍微留意一下規定。
另外以大陸校際交換開支而言,平均金額大約落在台幣10萬左右;若是到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可能就會再多個2-3萬左右。當然實際狀況還是要依自己消費的情形而定,個人覺得如果是到大陸交換其實有很多管道可以省錢的,下次再寫一篇跟大家分享。
—————————————————————
之所以推薦交換,不光是能幫助自己增廣見聞、體驗生活,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交換也是你在學生生涯時學校很珍貴的資源,不僅是做了國際接軌,更多還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如自行申請、費用花費等。
再來另一部分則是,針對自己的領域,當你到了不同國家不同學校,自己能吸收的層面不僅是除了提升,更多是變廣,就邏輯思考上我覺得會活躍很多!
當然,能走出去固然是好事,但難免也會遇到不能為之的情況。如果是這樣去參加點校際短期交流也很好(如一周到三個月這種),通常收費也較為低廉,多走出去真的能為求學生涯多多加值!
今天的部分先說到這邊,下篇過幾天推出😙😙
🟡圖片介紹
1-校園內隨處可見的貓
2-校園美景
3-利用假日到其他省遊玩的我
#BubbleLADY
#exchagelife
#交換生活
#心得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