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同、做自己,是一門終生學習的課題,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其實大量仰賴著同儕、原生家庭對個人的評斷,以及個人對群眾的觀察,以人與人為標準反覆比對形成現在對自己的認識。
在亞洲社會氛圍下,很容易在這個比對過程中過度的去在乎他人視線、評價,為了當個富有同理心、不給他人帶來情緒困擾的成熟大人,進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
在散發虛浮表象的社群媒介上,陽光積極、正向且熱愛生活成為主流形象,悲傷與負面的展現隱隱成為影響他人好心情的壞分子,更加深了不該因為自己情緒影響他人的心理暗示,而忘記如何合理適當的抒發情緒。
其實啊,成熟的大人也可以哭泣,也可以低落,只是我們欠缺一個更加正視自己情緒的心理機制,找到願意包容你的人,在彼此舒服的空間、舒服的距離下,抒發一下情緒也無妨,能夠好好的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做一個更完整的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