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孤獨》| 對於網路的歸屬,是源自我們的脆弱

1 / 6

「我們把機器人嵌入人性脆弱的每一個故事,人要求的太多,機器人的要求比較容易應付;人會令人失望,機器人不會。」

– Sherry Turkle

.

  上次用「雲端情人」介紹現代人對於親密以及孤獨的雙重矛盾,這一次終於要來鄭重介紹這一本大作啦!Sherry Turkle 是 MIT 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學者,她這一生都奉獻在研究「人類與科技的互動」。著書多本,然而這一本《在一起,孤獨》對於我們來說尤其重要,書中透過很多案例探討,科技如何在創造連結的同時也疏離了人群。

👉 重新定義的親密關係

你上一次好好坐下來跟朋友聊心事是甚麼時候?

我身邊好多人都想不起來了,不只是想不起來,反而還會問我: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為什麼需要?」

.

我們透過手中閃爍的螢幕,手指快速地游移打字,我們似乎一直在丟失我們與生俱來的社交天性。實體的面對面對談或是約會,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髮型、穿搭、化粧、談吐.... 我們應該聊些什麼?話題中間的尷尬空白該怎麼處理?假使讓你我中間多了一個螢幕,太棒了!即使我今天蓬頭垢面、兩三天沒有洗澡,對方也不會知道;更棒的是,如果我不想回復對方,我還能推遲、延後回復的時間,甚至乾脆直接封鎖。

.

我們在網路上創造連結,卻在現實生活疏離人群。朋友、姊妹、閨蜜彼此之間的連結越來越膚淺,可是很弔詭的是,我們認為這才是朋友應該要有的樣子。你我之間的親密關係已經不是以往的那樣了。

👉 孤獨迴圈

我很喜歡的作家、演說家 Simon Sinek 在探討千禧世代的特性時提出了很獨到的見解。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人類生來就有歸屬感的追求,我們也渴望與他人產生連結,但是在我們最應該學習如何建立人際關係、練習社交技能的國高中時期,讓手機介入了這一段旅程;導致很多學生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互動建立長遠以及有意義的兄弟情誼、好姊妹。面對現實生活的社交無助感,於是我們繼續投身到網路世界尋覓慰藉。

.

在大學的課堂上,教授跟學生往往是兩個世界的生態;教授專注的是言語的闡述,但學生的注意力是在手機上,每個人都活在屬於自己的楚門秀。近期我跟教授探討到一個現況,社交能力失去早就不是新鮮事了,很多學生甚至連口語表達、主動聆聽的能力都在式微;這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很多人已經不再開口了,打字、貼圖、表情符號比較豐富。我們成了人類史上最孤獨的群體。

👉 我們的心理需求都未被滿足

  英國記者 Johann Hari 在他的演講 「This could be why you’re depressed or anxious」以及著作《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描述我們身處的社會,是人類史上最寂寞的社會。我們會自主地滿足生理需求,吃飯、喝水、睡覺... 但是我們卻是一再地忽略心理需求,我們需要被愛以及去愛別人、我們需要被聆聽以及跟他人有情緒共鳴。

.

失去人群的連結經常引發憂鬱症、躁鬱症,深陷在這樣的情緒低氣壓真的很痛苦;當你感到痛苦時,想要有人可以擁抱、陪伴你,但是往往我們不知道怎麼開口,很遺憾的也很少人願意花時間去了解。Johann Hari 在演講當中說了讓我感動到落淚的話…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If you are depressed, if you are anxious, you are not weak, you are not crazy. You are just a human being with unmet needs.

如果你感到憂鬱、焦躁,你並不是草莓,你也不是個瘋子。你只是個心理需求未被滿足的人而已。

「對於網路的歸屬,是源自我們的脆弱。」

.

身而為人,我們很需要親密關係帶給我們的歸屬感。如果我們在一段對話當中插入手機、平板、筆電,基本上你會不想再繼續交談下去了,因為你感受不到自己被重視。

.

但是我稍微改寫這個劇本,如果今天我們在一段親密關係當中去訴說自己的喜悅,對方會看著你大笑、為你喝采;另一方面,當你今天感到憂鬱、痛苦、對人生感到迷惘,對方也會不離不棄,坐下來聽著你的擔憂、看著你落淚、抱著你一起難過,我相信你會感受到無比的溫暖,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值得,而且也需要。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然而,這樣的親密關係

不也是我們每個人嚮往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