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聚會之東西方差異
(也許只是該德國家庭與我們家的差異,不該涵括整個東西方,畢竟我家過度傳統。)
許多年前,那是我在德國當交換生的一年,復活節,我去了寄宿家庭。
復活節星期一,德國人通常都會有很大型的家族聚餐,我跟寄宿家庭一家人回到了親戚家,那天從德國各個城市來的親戚們,大概快四、五十人。
我一進屋,變看到了桌上各式各樣的起司,擺滿了木製盤。德國式扎實的麵包,黑麥麵包、全麥麵包、小麥麵包、扭結麵包…,各種不同類型的火腿、培根、香腸,桌上更有德國主婦製作的各種特別的料理,我目不轉睛的盯著。
不像台灣的辦桌,這些料理是西式自助,拿著盤子只裝自己喜歡的就好,簡單開心,不用吃自己不愛吃的菜,也不用擔心有人會要你吃你不想吃的東西。
對於那餐復活節後的家族聚會特別印象深刻是因為,吃飯的時候,大家都分別和不同的家庭的親戚坐在一起,大聊特聊,這桌聊一下後,還會到另外一桌繼續聊,感到意外是因為,同一桌當中可能有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還有小孩子,各種年齡層,甚至大家一起玩桌遊,這是在我們家家族聚會從來不會看到的景象…… 我們家的聚會常常是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如果是大型的聚會就是,男人一桌、女人一桌、比較熟的小孩會坐一桌,大家只跟熟的人聊天。阿公阿嬤也從來不可能跟我們坐在一起玩桌遊…
餐後,大大小小二三十個人,一起到野外散步、大人們把彩蛋藏起來,讓孩子們找,一家人在野外散步、聊天,簡單而幸福。
來到桌邊,他們談論的話題是日常,比如我那時在那裡聽到,爺爺奶奶關心的問著小孩,最近都做了什麼,大家會在一桌不分年齡的聊著,比如聽著孩子說他在學校跟哪個小孩玩了什麼,這樣的內容。他們也很認真的用德語跟我聊天、聽我說話,詢問我想學德語的原因,問我關於台灣的事。
這些日常的關心,平常在我的阿公阿嬤家,是沒有的。我的阿公阿嬤非常傳統,他們關心人的方式就是說教,要你要努力、認真,要你要孝順,以前會說要好好讀書,現在會說要好好賺錢,對於日常生活則是沒有太多著墨。我沒有想要抱怨,只是會想,原來和爺爺奶奶的相處,也可以有另外一種可能,不是只有聽他們說教。
在寄宿家庭感受到的溫暖,讓我體會到,進入別人的世界有多麼重要,不是只是把你的觀念帶給對方,要對方接受而已,而是好好的聽對方說他的生活,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你在愛他,而不是只有說教或是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