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是一部公視的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茉莉的最後一天。記得當時我看了那幾集都很有感觸,而這第三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集。
片尾處,播出茉莉的文學作品得獎感言,她說:「我所受的教育,不允許我創作,但是我所受的教育,卻逼迫我開始創作。對於家人我總是情感複雜,痛苦的成長記憶讓我擁有寫作的力量,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才華,只是被痛苦選上,被寫作選上,寫這些小說,希望給同樣命運的人一些力量。」 茉莉在片中是個很有才華的女孩,熱愛文學,但家庭教育一直逼迫她考試要考最好,一路以來也考上了北一女(全台灣最好的女校),而媽媽還在吃飯的場合不停的跟旁人說,未來茉莉會考醫科。
故事以現代科技有點像black mirror 的樣子去呈現,媽媽因為科技發明,而有辦法在茉莉自殺以後回去探究她到底為什麼自殺,媽媽其實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孩子眼裡是怎樣的一個母親,在一次又一次的回顧揭開茉莉心裡的想法,媽媽逐漸崩潰…
以下是茉莉媽媽對茉莉說過的話…
茉莉媽媽 👩🏻:「作文考最高分,那又怎麼樣,數學比較重要吧!你是要考醫科的人欸,有時間在那邊寫什麼作文,你還不如多算一點數學題目!」
👩🏻:「要不是我這樣盯,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你啊!你不要太得意,小心你下次掉下去!」
「失誤粗心都不是藉口,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顧好你的成績」
「你去讀中文系的話,你爸媽的臉就被你丟光了」
-
👩🏻:「學生的本分本來就是唸書,什麼都不要,當廢物好了!」
茉莉妹妹👧🏻:「我就是廢物啦!怎樣!」
👩🏻:「你不要臉我們還要臉」
👩🏻:「你不想想我們什麼身分」
👩🏻:「你那什麼成績端出去能看嗎?」
👧🏻:「誰!誰在看啊?你管他們幹嘛!」
👩🏻:「我好歹也是留美的碩士欸,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個教授!」
👧🏻:「你以為我們想被你生出來喔!」
👩🏻:「妳考27名,全班30個,怎麼就不學學你姊姊?」
老師:「把姊姊當作目標,考全校第一名」
-
媽媽說的話,不論是茉莉的感受,或是茉莉她妹妹的感受,都可以看到好多好多台灣社會對於孩子的教育的影子,無限的比較、指責、極少見的讚美、不停的數落、希望孩子照著自己的意思走、沒有真正關心過孩子的喜好,如果那是跟讀書或是賺錢沒有太直接相關的,都不許可。即便到茉莉自殺了,媽媽都完全不知道她心裡在想什麼,為何自殺,令人看了不勝唏噓,你的孩子,從你所生,你卻一點都不了解…
在此想分享我很喜歡的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先知當中的一首詩,記得我高中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好想拿給我爸爸看…
—————————————————————————————————————————
孩子 On Children
紀伯倫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你好比一把弓,
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欣然屈服在神的手中吧,
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
也愛那穩定的弓。
—————————————————————————————————————————
這部戲當中茉莉的媽媽,在茉莉小時候偷了錢後說過一句話,「你還偷錢啊,社會的垃圾我告訴你,丟人丟死了!」 而我們也看到了茉莉後來長大,已經考上北一女了,卻還是跟心理醫生說,反正我就是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一個第一志願的學生、一個應該要很有自信的孩子,居然在寫出文學小說後,在作品獲得殊榮後,這樣評價自己。
家庭教育、成長的過程,讓她對於自己極度沒有自信,媽媽對她而言,好像就是個,不論做什麼都不會得到讚賞的角色,媽媽只會責罵,或是用一些很貶低很難聽的字眼去數落她,她偷竊,只為了報復自己。諷刺的是,媽媽想了解她,在家裡各個角落都裝上了監視器,監視著她大大小小一舉一動,但實際上卻一點也不了解她的心,不了解媽媽自己在她的心中的樣子,不了解她所熱愛的是什麼,不了解她好好讀書只是因為害怕,只是想要有更多選擇。
其實我身邊很多人,我所知道的台灣社會的教育,還有我自己,都有類似的情況。父母其實不在乎你喜歡什麼,你喜歡什麼whatever. Who cares? 你給我考好就好!朋友的孩子各個台政清交成的!你最好也給我考到那些學校!你又考這麼爛了!誰誰誰每次都考第一名,我真的不知道你讀書都讀到哪裡去!還有更多更多更難聽的話語…
教育很重要,讀書也非常好,但我相信這絕對是最糟的方式,讓你和你的孩子越來越疏遠,甚至他會厭惡讀書,即便讀得好,也是出於恐懼,或是不得不。
我曾在高中補習班聽老師說過一個故事,那是一個建中學長的故事,一直以來家裡都要求很高,他也一直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希望他考上台大醫科,當個醫師,他一路讀建中、台大醫科,後來當上醫師了,在當上醫師那時,他跳樓自殺了,他覺得他做到父母的期望了,但他也累了,他了了父母一樁心願,成為一個台大醫科的醫生孩子,然後他就離開了。具體的故事如何,不清楚,但我相信他一定也有自己想做的事,但一直活在父母的期望中,最後選擇了卻自己生命。
我也曾聽說身邊一個人,他一路都是一中成大理工科系,後來又讀研,一路都是乖巧聽話又成績好的學生,但在研究所的第一年實在不想讀了,崩潰的跟媽媽說,我真的不想讀了,媽媽很錯愕,以為他想讀才讓他讀的,不知道他其實一點也不想,只是覺得媽媽希望兒子讀研。
我也想起我在高中的時候,一直被家裡的長輩、親戚,告知我必須讀商科,但我自己知道我對微積分和數學是什麼樣的光景。後來在我上大學後,那四年,屢次被親戚說我應該轉系,轉我們學校的會計系,因為我們學校的商科很強,不應該讀德文。等到我要畢業前夕,還被說,你看吧!當初要你轉系,現在你要畢業了,德文畢業能做什麼?很迷惘吧?找不到工作吼?但同一位親戚的小孩,也是讀了商科,卻跟我說,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只是聽了他的父母的話,去讀,然後他跟我說了很多很多自己有多麼沒自信的話,還問我應該怎麼做才能有自信,諷刺的是,他也是那幾所頂尖國立大學的孩子…
這部片、這些身邊的案例與自己的案例讓我開始思考,我們這社會追求每一個孩子都要醫科是為了什麼?都要國立大學是為了什麼?比如茉莉,她是一位很有文學天份的人,如果成為作家感覺會是一個大作家,但壓抑的夢想和令人窒息的母親的教養方式,讓她最後選擇結束生命,很可惜,真的很可惜。
說說我吧!為何這一集我特別有感觸,因為裡面很多景況都跟我和我爸是一樣的。我爸對於我的成績也是要求到不行,從小到大各種各樣難聽的話也說的多了去了,比較也不少,拿我跟爸爸朋友的孩子比較、跟親戚的孩子比較、跟我的兄弟姊妹比較,而我也記得我曾說過我的歷史考全班最高,被我爸笑說有什麼用,也還記得我第一次考第一名的那一次,我興奮的跟爸爸說,爸爸聽了校排名後問我這些人手牽手可以牽多遠?你還輸那麼多人!
台灣社會的傳統觀念,不擅長讚美,而是責備,我印象中沒有我爸爸讚美過我什麼,完全沒有,導致我好像也成為一個一直想要獲取認可的人,獲得父親認可的人,獲得身邊的人的認可,即便考得不是最好,但只要你說我很認真,對我就是一種讚美,國中努力想考全班第一,國三努力想考第一志願,努力想考PR99。如今,不太想要承認,但還是不免會落入一個,渴望爸爸的讚美的時候。
這其實是很病態的。到如今,身邊如果有人在某些場合說我真的很認真,我還是會落淚,因為那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事,我一直在努力著什麼,被看到的時候,會很感動。
教育應該是要去愛,去發現每個孩子的不同,陪伴他們成長,找尋人生的熱忱,不需要太多的干涉,順其自然。
很多父母,年輕時有了什麼夢想沒有達成,生了孩子就希望孩子替自己達成,替自己圓夢,然後一路栽培孩子,成為自己希望他成為的樣子,但完全不關心孩子自己想要什麼,父母認為,你是我生的,就好像是我的附屬品一樣,沒有我怎麼會有你!你就應該感謝我給你的一切!但他們忘了,孩子,有靈魂,有想法,有自己的夢想,前程也是自己的,他們忘了他們自己不可能一輩子在孩子身邊陪他終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後來,我在信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漸漸的不再如此病態,有時候還是會發現自己還在尋求父親的認可,但我希望每當我又落入了尋求認可的時候我能夠記得聖經裡所說的,你只有一位父,是天上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