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總對親近的人苛刻、對陌生人友善?
【為何我們總對親近的人苛刻、對陌生人友善?】
你曾有這樣的經驗過嗎?
潑你冷水、滅你威風、不給面子的通通都是自己人。
願意相信你的、給你機會的、拉你一把的都是外人?
又或許,你也犯過這種錯:平常面對客戶、合作夥伴總是溫良恭儉讓。但回家面對太太、小孩、老公、家人就說話很難聽嗎?
台語有句話,形容這樣的狀況,叫做「敬廟欺神」。指的就是這種對外人友善、對自己人無理的狀況。
我們大腦是個懶惰的器官。除了遇到困難的新事物要學習時,他會卯足全力之外,其他時候都是處在「盡量」放鬆的狀態。
客套、察言觀色、戰戰兢兢這些心態、技能。當然是用在對外,而不是對內。
對外是鬥爭、是欺騙、是心理戰。而對內,則是放鬆、安心、舒適。所以,來自熟人的話縱使不好聽,但你也能知道那是來自肺腑之言。
而外人的話就算似糖如蜜,也有可能是裹著糖衣的毒藥。
理解這個道理,那就有兩個面向可以選擇了。你認為是:
- 1.你知道身邊的人都是為你好,你也清楚自己是為了他們好,那麼熟了就不要客套了,直接說出心中所想所講吧!
- 2.你知道身邊的人都是為你好,你也清楚自己是為了他們好,但縱使是熟了,講話也要小心、不要傷了他們,說出口的話要思考過。
一或二,你覺得是哪一種呢?
我其實支持的是1號理論的。
但直到最近也是碰了一鼻子灰,也才認識一個道理:「縱使是你親近的人,也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每個個體都是由自己的「主觀」去認識這個世界。這也就意味著,沒有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客觀上來講」、「基本來說」,所有的想法都是我們大腦解讀後的成果。
我們認知中的稀鬆平常,很可能在別人眼中就是異類、就是不近人情。縱使可能覺得這套認知合情合理。
所以,「溝通的意義來自於得到的反應」,對方的反應,才能展現出你的溝通方式需不需要修正。
至於,什麼是事實?那可能一點都不重要喔!
剛剛的選擇題:
1.你知道身邊的人都是為你好,你也清楚自己是為了他們好,那麼熟了就不要客套了,直接說出心中所想所講吧!
2.你知道身邊的人都是為你好,你也清楚自己是為了他們好,但縱使是熟了,講話也要小心、不要傷了他們,說出口的話要思考過。
你選哪個呢?
看看我的平日小品:
彭博的IG
或者是看看NLP專業執行師的國際文憑考核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