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玩家」、「碧血狂殺2」、《後人類時代》| 現實與虛擬之間愈趨模糊的界線

1 / 1

(來源:BBC)

如果你很愛玩遊戲,你會發現千禧年後的遊戲整體品質開始以指數的路線急速成長,遊戲的互動、光影、角色表情品質近乎我在真實世界能看到的,感覺是在電腦上體驗著「另類真實」。而我也曾幾度思考著,這樣廣大而美好的遊戲世界,如果能走入這樣的環境親身體驗不知道有多好!

虛擬與現實之間似乎已經被融合成一個新的共同體;虛擬甚至跳出來入侵了現實,而現實也開始逐漸虛擬化。人,開始可以被數據化,不再是一個實體的生命體,反而成為一個「符號」。

《後人類時代》(How We Became The POST-HUMAN)是一本透過文學跟科學的結合來探討「後人類」(post-human)所形成的概念。「後人類」這一詞聽起來似乎有點不直觀,不過正如同書名的副標題所描述「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意指我們不再關注「人」本身的概念,而是透過人所創造一切探究如何對人造成影響。而這一本主要探討的是,人類追尋虛擬化自身的過程。

.

這一本書實在非常硬,所以我結合了電影、遊戲來相互補充說明,讓虛擬與現實之間的交互作用變得更好理解。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當電腦在市面上大量發售時,每個人對於電腦這樣的科技媒介開始從多工處理的計算機,轉向成為一種建構理想自我的大型無邊際的實驗場。科學家透過程式設計來模擬像人一樣的人工智慧,而一般用戶透過社群軟體來創建一個「網路版本」的自己;科技似乎以一種迷人魅惑的姿態在邀請我們來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欣然走向虛擬化的架空世界。

  • 虛擬化的世界對我們有甚麼好處?

如果你有玩過樂高,相信你肯定會對於樂高積木無窮的組合感到十分著迷;我們可以透過樂高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城市、軍隊、家園、國土,因為這樣的過程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就如同自己是造物主。樂高是屬於物質世界的存在物,即使城堡蓋得再怎麼雕梁畫棟我們也無法住進去,這就帶我們來到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可以在虛擬世界裡建構一個自己想要的世界,並且可以從中獲得快樂,那麼物質世界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在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所有人都可以進入一個大型的虛擬遊樂場 — 綠洲(Oasis)來打造一個自己想像中的自己,每個人都可以脫去現實的外衣,不受拘束的探索綠洲的一切。一級玩家所呈現的便是,虛擬世界成為一種新的主導權,讓物質世界變得不再重要。因此在電影裡的物質世界(綠洲外的世界)永遠都是充滿破銅爛鐵、髒亂不堪,但是在虛擬世界(綠洲內的世界)卻是像潘朵拉的星球一樣到處都充滿驚喜彩蛋。

玩家在遊戲內外的差別(來源:Insider)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事實上,這類型的電影(虛擬/現實之間的切換)都會描摹出相似的世界觀,當虛擬世界成為一種可以自行建構的「無阻力」空間,人們就不會有心想要在物質世界生活;大家開始把虛擬當成是生活的重心、唯一的生活標竿。然而,一級玩家並不是在拷問虛擬/現實哪個略勝一籌,而是以更開放世界觀來探討 虛擬/現實之間逐漸模糊的界線。

╴.

法國社會哲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60年代晚期提出了「超真實」的想法,布希亞認為:

在一個封閉的環境創造出來的虛擬擬像(模仿物),反而最終會比現實所相對應的對象(被模仿物)還要真實

在電視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通常都在電視上看到總統,有一天現場看到總統演講的時候,會覺得大螢幕上的總統反而感覺更真實;在網路上認識的人,聊得起勁,但是真的在現實生活中見面時,反而會有種與網路形象不一的違和感。或者以我朋友曾經跟我說過關於他親自看到韓星的感受

「感覺他們在電視上看起來比較『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