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就在那裡ー「撕裂異弒界」
恐怖の最終進化形は囲われたの自分。
電影審查員伊妮在過激暴力錄影帶間審查各種不合適的場面。某一天,她在一部作品《勿入教堂》裡看見了貌似當年在樹林間失散的妹妹妮娜。作品裡的女演員與妮娜實在過於相似,因此伊妮決定調查作品的相關製作團隊與背景。越深入的同時,伊妮不自覺地踏入了被恐懼模糊化的世界裡面,她彷彿成了暴力錄影帶下的唯一主角。
不對稱的、異質的成長和自我懷疑,成了破壞優勢幻覺的兵器,卻也讓自己直面了恐懼真正的樣貌。
這部作品可以是意識層面上的恐懼與反抗;也可以影射著權力失衡與性別的缺席。
整體的時間設定在1985年。80年代是錄影帶潮流的興盛期。人人都能看到各種錄影帶,意識形態以及幻想在一捲捲的影帶間誕生。
恐怖與暴力也搭上了這股潮流,於是觀眾開始沉浸在所謂的cult film、B級暴力等刺激作品裡。當時的英國正處於這樣的氛圍,而伊妮作為電影審查員,除了分級之外,她更是以女性之姿竭力拒絕即將被強化的男性霸權(審查的作品無疑有既定的元素:男人違反著女人意願、瘋婦與被妖魔化的性慾和創傷等)。而錄影帶就像是個陽剛的極權主義者,它支配著人類的思想,佔有人類的慾望,甚至蠻橫地介入主體的缺乏與喪失。
伊妮:「男性機能不足的報復宣洩。」一句,將這部電影無意識地進入另外一種象徵秩序。她不只是針對這些作品裡的故事情節,更是與妮娜失散時被父親怪罪的情節重疊。
她認為所有錯誤的產生,皆是來自男性的焦慮與恐懼。
當自己身為女性的身分消失在公領域之間,唯有男性在發洩與抱負的時候,自己的出現才討好了男性們幼稚的自戀慾。
語言與精神符號在《撕裂異弒界》裡成了相互連結的橋樑。
伊妮審查的作品、社會上因為作品而引發的殺人事件以及尋找妹妹的過程,語言的符號都是男性的影子;精神分析則進一步解釋了作品之外人們被影響的感知能力。當錄影帶逃過審查機制之後,影像變成了一個「渴望成為他者的慾望」的途徑。拉康的理論縱然以男性觀點出發,卻與女性主義者都發現了「匱乏」的狀態。錄影帶的故事裡指向本質上與心理「認同」疏離,但是無法真正與嬰兒發展階段相比。
電影不像鏡子,無法反射出觀眾自己的影像。
伊妮與《勿入教堂》之間,夾雜著和妹妹失散的內疚,兩者間則構成了雙重性想像。銀幕上出現的幻覺讓伊妮投入其中,並且在另一方面而言,她認同了自己觀看這部電影的行為。(作品開始隱約指出女性觀看者無能為力的反抗)伊妮逐漸成了一個先驗的主體,進而產生了初級認同(不該讓妹妹離開自己)然後有了次級認同(隨著《勿入教堂》的情緒起伏被吸引,與妹妹神似的演員艾莉絲李更像是來自外界的真實)雙重的認同作用之下,攝影機和角色所傳遞的能量成為伊妮屠殺的助力。
在場與不在場之間的線被模糊了,而再現事物的想像與特質增強了認同。
我就是恐怖本身。
作品裡無論是被審查的作品或是伊妮歪曲的現實世界,都是一個被「單身漢機器」所操控的恐怖片。封閉、自足、沒有磨擦的機器,受到幻想的結局和支配控制,甚至在特定的人們身上引發幻想、原慾、破壞性情慾等作用。
「都是你的錯」是唯一一句能夠反抗的話語或是意識。伊妮被濺滿血的身體與臉,顫抖的雙手和錯亂的思維,更是在預先搭好的庇護所裡,毀滅審查自我的自己。
因此,當伊妮成為了虐殺的瘋人之後,攝影機的男性主權開始敦促了男性認同女性,男性與女性觀眾也是。影像所編排出來的凝視,從審查委員的作品觀看、伊妮與《勿入教堂》間的凝視以及身為觀眾的我們,逐漸打破窺淫認同男性對女人的凝視,不同於蘿拉莫薇的「召喚」,更像是試圖將權力關係平衡化。
作品裡的作品《勿入教堂》無意識地將伊妮無意識目標建構成近似於有形的現實,甚至間接地促成了一種人為退化的狀態。無意識所產生的「凝縮作用」所展現的迷離,將電影結局視為可以無限倒帶的錄影帶。正如這個世界,反覆著所有破壞性的情慾。
我們感覺到恐懼、焦慮其實並不瘋狂,因為我們的恐懼呈現在銀幕上的影像和聲音中,自然也會他人某部分的真實狀態。
その恐怖は消えない、死なない。恐怖ってありのままの自分の一部である。
本片將於2021年11月19日全台上映,曾入選2021台北電影節「幻界奇航」單元,感謝試片邀請。
(圖片來源:撕裂異弒界)
#撕裂異弒界 #CENSOR #普朗諾貝莉邦德 #妮雅姆艾格 #麥克史麥力 #英國 #恐怖 #驚悚 #原創 #女性 #血腥 #犯罪 #審查 #電影 #院線電影
-------------------------------------------------------------------------------
歡迎點擊連結追蹤我,你可以看到更多🍀:akimokalih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