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我受夠了看自己和身邊所有女生,把自己折磨到瘋,只為了讓別人喜歡我們。
截至今天上映兩周的時間,全球票房突破8億美金,有望打敗瑪利歐的13億,成為2023年票房冠軍,也打破了女性導演的北美首周票房紀錄。從知道導演是Greta Gerwig開始,就期待這部不會循規蹈矩、守舊無聊,會用她向來溫柔又幽默的筆觸貼近女孩們的心,就像《她們》《淑女鳥》那樣,結果作品完全超出我所能想像。
更瘋狂、更搞笑、更諷刺卻也更溫柔,從消費主義、女性主義、父權結構講到存在主義,誰能想到一部玩具為主角的電影野心如此之大。在這些或深或淺的探討之外,《芭比》首先是一部演員都玩瘋了、充滿樂趣的荒誕喜劇,很久沒在電影院笑的這麼開心了,推薦大家帶著輕鬆的心情去享受。
|拯救電影院:解析迷因行銷、粉紅色觀影體驗
在談電影本身之前,《芭比》許多其他層面都特殊到值得一探究竟。讓我們先從芭比誕生的源頭「消費主義」說起,創造娃娃時人們可能賦予它各種意義,然而一切肯定建立在有利可圖的前提上。芭比母公司Mattel是擁有近 80 年歷史的箇中好手,這部片本身就是廣告奇蹟,他們甚至宣布要創造自己的玩具電影宇宙,Uno、湯瑪士小火車等 14 部電影已開始製作,外界本來把這件事當笑話看,但在《芭比》名利雙收後看來真有可能發生,我覺得如果能將這次不顧企業顏面的大膽作風貫徹到底,比如湯瑪士小火車直接拍成恐怖片的話,倒也令人期待。
電影行銷也震撼業界,與全球不計其數的品牌聯名,從衣鞋包飾品、地毯、玻璃杯、指甲油、游泳圈、直排輪、義大利麵,甚至可以住在1:1完全復刻的夢幻屋、Google搜尋Barbie字會變成粉紅色的;又搭上與奧本海默同一天上映的東風,還沒上映就成為網路世界現象級的電影,#芭比海默 的「競爭」最終演變成一種潮流,是片商、戲院、觀眾三方皆贏的佳話。穿粉紅去看電影的風氣大盛,整廳都是粉紅色的人又笑又哭,一目了然路上哪些人要不是剛看完芭比,就是在要去看芭比的路上,彷彿回到了戲院好幾個月只放一部電影的年代,那種默契般的集體記憶是非常特別、珍貴而有趣的。
|女權嗎?以下劇透討論
遲遲沒有下筆,才發現好像是因為害怕去談性別議題,怕詞不達意加深誤會,但這種怕衝突是阻礙溝通、減緩發展的一大原因,所以,直奔部分人熱烈討論的癥結點,《芭比》是不是又一部女權電影?
中性詞彙被反覆用來形容某種刻板印象後,好像逃不開帶有負面意義的命運,好比「台女」、「直男」一類,女權也一樣,它真正的訴求是平權主義,讓兩性擁有同樣的機會、待遇、權利等,但後來很多人聽到女權,聯想到的是極端女權主義,女性取男性而代之、權力結構兩極翻轉,連帶「女權電影」也逐漸被曲解為女性團隊拍給女性觀眾看的精神迷幻藥,但實際上不是的,講述性別平等的電影當然算是女權電影,而《芭比》的主旨之一是性平沒錯,劇中所有人的共同敵人是「父權結構」而不是男性。
本以為主線劇情會是到真實世界,打敗邪惡資本主義,成為外型、個性自由自在的芭比,慶幸電影沒有打這樣的安全牌,而是回到面目全非的芭比國度,把被洗腦的姊妹們從父權中解放出來。同樣是要說爭取平權的過程,如果在現實世界就太複雜、太困難了,Greta很好地利用了玩具的單純來處理,讓成品變成一個寓言故事,芭比國度和現實世界的現況大致相反,所以Ken其實代表現實世界裡女性從古至今的狀態,他想要翻轉這一切,可是並未成功,因為答案不是要將Dream House變成Mojo Dojo Casa House,而是結合這兩者,給國度一個新風貌。
哪一種House都是性別刻板印象的集大成,是父權主義的一大利器,讓不符合溫柔婉約、聽話漂亮的女性,和不獨斷、不強悍的男性被拒於門外,構成我們每一個人的,不只是你房子、衣服、個性和興趣,更不只是你的性別,所以用性別來劃分敵我,是粗暴又搞笑的,導演和Margot在受訪時很清楚地說,本來的芭比國度和現實世界都不好,平等尊重所有個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目標,最後的Barbie和Ken們也還沒做到,但至少他們開始努力了。
關於說教感重不重這件事,多數內容都包裝在黑色幽默、浮誇情節當中,大概只有人類母親的那段獨白有點疑慮,我聽這段的時候相對無感,不過很可能不是說給我這個年齡層、擁有相對完整性平觀念的女生聽的,像我母親那輩為家庭鞠躬盡瘁,婆媳、家暴、薪酬等問題幾乎都選擇隱忍甚至自責,她們意識不到很多折磨都來自不合理的社會標準,或許這樣直白的論述對她們來說是必要的吧。
|We are Kenough. 存在危機
Barbie想到死亡、長了橘皮、平了腳底,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為何存在,Ken則是離開了芭比就毫無意義,他對與馬無關的父權毫無興趣,只是想找到自己,全片最令人驚豔的便是把Ken也加入這場存在主義開光大典。玩具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人類就一定知道嗎?我們也是睜開眼就來到世界上,沒有說明書寫上操作方式和通關目標,所以我們和身邊的人學習,身邊的人比我們早到,已經找了一大堆條條框框來證明自己做的很好,成績、業績、房車數量、他人的讚許,或者產下一個人類希望他能破關更快,一旦將身外之物視為存在的意義,隨之而生的,就是達不到標準的焦慮,無從自證價值的恐懼。
Ken是相對好理解的角色,最後他發現自己的存在就是價值,不需要Barbie的目光來證明;而Barbie從一個永恆不變的象徵,選擇開始生活、選擇了不確定性,對她說那才是真正的存在著。他們在各自的時區裡找到了存在的答案,當然這是暫時的,就像我們有時候很自信,有時候又異常空虛,起伏的過程中可以告訴自己,不論你在努力嘗試著做什麼,你已經很好了,You are Kenough。
最後補小知識,為了做到超假的玩具感,全片幾乎都是實景拍攝,背景天空是手繪的巨大風景畫,質感復古但視覺體驗非常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