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桑亞拉黑」其實是阿拉伯語?《沙丘》宇宙中的伊斯蘭用語

1 / 1

一位曾經在海軍服役的記者,前往美國奧勒岡州採訪,卻對當地的自然景觀留下深刻印象。後來採訪並未完成,但記者卻以奧勒岡風光為靈感,寫出了上百萬字、分為六大部的科幻小說《沙丘》!被記者耽誤的小說家法蘭克赫伯特,其實是一手掀起美國白色恐怖浪潮的麥卡錫議員的遠親,或許就因為如此,讓他寫下了這個偽救世主的史詩。

在第一本《沙丘》問世的1965年,美蘇兩大強權持續冷戰對峙中,中國則開始文化大革命;美國一邊參與越戰,國內的民權運動也如火如荼進行,非裔民權領袖麥爾坎·X被刺身亡,而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則是石油。如果帶著這樣的脈絡去讀小說,「控制了香料,就控制了宇宙」這句話,指得很可能就是石油,那麼富含香料的不毛之地「厄拉克斯星」或許就是中東了。

在那個各種主義眾聲喧嘩的年代,赫伯特想創造出一個完全架空、超乎想像的沙丘世界,於是他借用了許多伊斯蘭的元素來構建出沙丘的異域色彩,取材的範圍則遍佈整個阿拉伯、伊朗及北非地區,一般稱之為「MENA」(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的這個區域。

以下將簡單說明《沙丘》電影中出現的幾個伊斯蘭世界的詞彙,其中很大部份我是參考趙恩潔教授的〈看《沙丘》必備的伊斯蘭世界語彙〉一文,綜合一點自己查到的資料,僅是一個業餘影迷的收集筆記,若當中有任何錯誤,敬請大家不吝指教。

甜茶救世主的眾多名字

貝尼·潔瑟睿德姐妹會為了掌控宇宙,編寫出多種神話、傳說與預言,也因此所謂的「救世主」有著許多面貌、許多名字也就不足為奇。在《沙丘》兩部電影中,大概有提到以下的名詞:

一、利桑亞拉黑(Lisan-al-Ghaib),阿拉伯語

雖然大喊起來蠻中二的,但或許很多人都很想被信眾簇擁著大喊「利桑亞拉黑」吧!佛瑞曼人以此稱呼他們等待已久的救世主,在阿拉伯語的意思則可以翻譯成「聖言使者」。Lisan-al-Ghaib 這個詞同時也是偉大的波斯詩人哈飛茲的綽號。

二、奎薩兹·哈德拉赫(Kwisatz Haderach),希伯來語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是貝尼·潔瑟睿德姐妹會所認可的「彌賽亞」,是具有知曉過去、現在、未來全方位能力的人,可以收縮時空距離,所以也有走捷徑的意味。

三、烏蘇爾(Usul),阿拉伯語

烏蘇爾是保羅的頭號迷弟史帝加幫他取的部落秘密名,他說這個字的意思是類似柱子或基石的東西,它在阿語中的意思也是類似「基本原則」或「起源」的意思。

四、摩阿迪巴(Muad'Dib),阿拉伯語

保羅為自己取名為摩阿迪巴,是沙丘世界中出現的一種小跳鼠,史帝加說小跳鼠是一種指引,而這個字本身的意思則有「導師」、「教育」的意思。

其他沙丘世界用語

一、貝尼·潔瑟睿德姐妹會(Bene Gesserit),阿拉伯語改編

在阿拉伯語中有「半島之子」的意思,在沙丘世界中則是實質掌握世界的女巫集團。

二、沙蟲(Shai-Hulud),阿拉伯語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在厄拉克斯星上隨叫隨到的Uber,在阿語中的意義則是「不朽之物」,這樣一看顯得保羅有點沒禮貌。

三、薩督卡(Sardaukar),波斯語改編

Sardar是指揮官的意思,在沙丘世界裡則是皇帝所擁有的兇猛軍隊。

四、弗利曼人(Fremen),柏柏爾語系

柏柏爾族分布在北非地區,在柏柏爾語中Fremen有「追求自由者」、「高貴者」的意思。事實上電影裡的弗利曼人服裝造型幾乎與柏柏爾人如出一轍!然而導演卻找來了一堆拉丁裔或非裔演員來飾演弗利曼人,這點在中東文化圈中頗令人爭議。今年上映的《沙丘:第二部》終於有了首位出身MENA地區的演員,由來自比利時的突尼西亞裔演員Souheila Yacoub飾演荃妮的閨蜜Shishakli。

Shishakli這個角色在原著中只是一個幫助保羅通過沙蟲考驗的小角色,而且是一名男性。若光以這樣的角色來彰顯MENA地區(以及性別上)的代表性,是足夠的嗎?當《沙丘》IP終於成功改編,導演丹尼維勒納夫儼然成為電影產業的「利桑亞拉黑」之際,我們是否又再度將赫伯特藏有深意的文化安排給拋在腦後了呢?「沙丘」畢竟是個關於未來的IP,期望在未來的《沙丘三》能看到更豐富多元的文化代表性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