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心得】(上)《馴鹿寶貝》Netflix驚悚恐怖影集|令人窒息的恐怖跟蹤騷擾犯|目前觀影感受最令我不適的影集

1 / 1

四月在Netflix上架的英國影集—《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開播到現在已經累積大量討論,因為這部影集是編劇兼主演—理查.蓋德(Richard Gadd)的親身經歷,也就是他強調影集裡所發生的事情是真實事件,才會有這麼大的迴響及討論,網友更是瘋狂想要肉搜出劇中恐怖跟騷犯—瑪莎.史考特的真實身分,這讓被影射的對象費歐娜.哈維(Fiona Harvey)表示非常困擾,揚言要提告劇組。

劇情簡介:

《馴鹿寶貝》描述男主角唐尼一心想成為單口喜劇演員,來到大城市打拼,然而現實卻狠狠賞他一巴掌,他的才華不受青睞,為了求生計,他只得在發展喜劇演員夢的同時到倫敦一間酒吧當酒保兼職。有一天,一位名為瑪莎的女顧客到酒吧,唐尼請了瑪莎一杯飲料後,可怕的夢魘正式展開。

以下會有劇透,介意的人可以觀看完影集後再回來!

另外,這部影集到第四集的時候讓我感到非常不適,甚至停下來休息幾天才繼續看下去,影集裡演出許多跟蹤及強暴環節,建議大家斟酌收看!

原本以為是《安眠書店》的風格卻發現是不同層次

再開始收看影集以前,看了敘述,還以為是像Netflix另一部影集《安眠書店》那樣,講述一個跟蹤狂的故事,在收看後才發覺這兩部影集的恐怖層次是非常不同的!

第一個是關於劇本的真實性,《安眠書店》雖然恐怖,但它終究是構想出來的戲劇,會為了劇情張力而有一些較誇張的情節甚至是鏡頭,你還是可以把戲劇和現實區分開來。《馴鹿寶貝》就不同了,它是採用真人真事改編,每一個環節都寫實到不行,身為編劇及男主角,又是自己親身經歷,每一個被放大的感受都讓人毛骨悚然。

探討男主角心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同情加害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這是被提出的觀點,在現代並不是正式的精神疾病。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為甚麼會提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呢?儘管劇中唐尼因為瑪莎的跟蹤、簡訊騷擾等行為感到不舒服及厭惡,卻又在某些時刻瑪莎填補了唐尼過去一些心理創傷,導致他遲遲不肯去報警,因為他的心靈就某種方面已經對瑪莎產生依賴,他不願這些好處從生活中消失,這種對加害者又愛又恨的感受,已經徹底扭曲唐尼的三觀了。

從旁人襯托唐尼不尋常的反應

在唐尼終於決定去報警時,員警問他這種狀況持續多久了,唐尼說6個月,員警非常訝異怎麼這麼久才報警,唐尼當時的女友也一再提醒他去報案,唐尼的遭遇在一般人眼中早就受不了,但可以發現唐尼其實已經在享受自己受害的過程。

不管男女,都有可能遭受暴力迫害

在唐尼一開始報案時,受理員警還不怎麼想搭理,社會中的刻板印象覺得男人不可能也不應該是弱者,但其實男女都一樣,都有可能淪為受害者,這是這部影集也想帶給大眾省思的。

真實經歷才更加毛骨悚然

飾演唐尼的理查說過這部劇出自於他的親身經歷,在影集的後半段可以知道唐尼後來聽了上千上萬封瑪莎傳給他的語音訊息,並將這些語音分別按照瑪莎說話時的情緒將他們歸檔,除了蒐證外,某方面也滿足唐尼的心理,如果這件事屬實,代表理查在現實中其實有大量瑪莎的語音素材供演員參考揣摩,光想到這點就脊背發涼了。

這部戲的案外案

被影射的費歐娜因不滿決定上節目控訴,我可以理解,因為被肉搜且冠上莫須有的罪名飽受困擾本來就不該是這部戲要帶來的效應。只是在看完訪談後我卻覺得或許費歐娜真的就是影集裡的瑪莎。

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受及臆測:第一,費歐娜聲稱沒看過這部劇,卻對劇情內容有七八成的掌握,就算真的是她聽其他人口述劇情,也不可能這麼鉅細靡遺吧!或許她就是影中人。第二,費歐娜不論在說話習慣、語速甚至是腔調,其實和影集裡的瑪莎非常相近,我剛剛說過假如理查有將從前蒐集到的語音訊息給演員作為素材並且呈現出來,費歐娜否認她是影中人,世界上真的有如此相近的兩人呢?

大家可以去看看費歐娜的專訪,所以,費歐娜就是瑪莎嗎?但是不是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影集要傳達的理念。

以上圖片來自《馴鹿寶貝》劇照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