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個面向 那都是我 《腦筋急轉彎 2》 觀後感 (微雷)
上禮拜去看了《腦筋急轉彎 2》後,就迫不及待地想整理自己的感想,深怕自己漏掉任一環節。因為這部續集給我的感觸實在太多了。這幾天就算沒時間寫下文章,我也如記筆記般,盡快打出一些大綱和看完的感想。
今天,我就盡量用簡潔的文字去介紹《腦筋急轉彎 2》想傳達的東西,還有它為何值得一看、甚至再刷的原因。
一、第一集跟第二集的差別
第二集開始沒多久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多出來的設定,也是這集跟第一集的主要差別──女主角萊莉開始有了「信念」,並且我們知道萊莉的信念是由眾多回憶所組成。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轉變,象徵著萊莉已經過了隨時可以展現出喜怒哀樂的年紀,並培養出屬於她的人格特質。第一集告訴我們悲傷對人的好處:它可以釋放壓力,讓別人知道自己的難處並從中獲得慰藉與重新向上的力量;至於第二集的主旨是甚麼?我一直在思考這四個新情緒:阿焦、阿慕、*阿羞跟*阿廢的共通點。第一個線索是這部電影常掛在嘴邊的「未來」。他們是為了應付未來發生的事情所產生的情緒嗎?有點接近,但我認為這四個新情緒最大的共通點是:他們是「與人有更多互動」後所產生的新情緒,而這也點破了第二集的主旨。萊莉即將脫離只有與父母的互動,開始要面對更多的人際互動、甚至要為自己的未來鋪路、與壓力共處。
二、阿焦的角色
阿焦無疑是第二集的主角,也反映出萊莉第二集的遭遇和心理狀態:處處因未來而感到焦慮。我對於某個片段印象特別深刻:萊莉已經上床睡覺,但是阿焦仍在努力工作著。它要求底下的人畫出各種未來可能發生的草圖,並投影給萊莉,讓她夜不成眠。這完美地詮釋了焦慮這個情緒的特性:為未來而擔憂、緊張。
除此之外,這情緒還有個有趣的特質。當你焦慮感達到最高點時,你無法感受別的情緒,這也很符合故事末段只有阿焦一個人霸佔在控制台,而其他情緒都在後方。永遠都在創造出不同種可能性並因此而驚嚇的狀況,相信很多人都體會過阿焦主宰所有情緒的時刻。
三、人呈現出不同的面向其實都是為了更好的自己
這算是故事末段最想呈現的主旨之一。阿焦被樂樂阻止繼續霸佔控制台時說了一句話:「我只是想為萊莉好」。不論我們如何歸類情緒的好壞,無可爭辯的是這些情緒都有存在的必要性。第一集是憂憂,而這一集是阿焦。焦慮的確不是體感舒服的情緒,但它確實必要。我們為未來打算,本來就需要設想各種情況,甚至無可避免地要往壞方向想,以備不時之需。
信念也是如此。阿焦因主宰控制台所產生的「我不夠好」信念,嚇到了所有情緒,更逼得樂樂急於毀去。但是,「我不夠好」這個信念卻是許多積極向上的人都擁有的。正因為不夠好才要更努力;正因為對未來感到焦慮,才想把計畫制定的更完美;正因為羨慕別人,才想努力跟上;正因為避免尷尬,才不想重蹈覆轍;正因為沒有人能每次都坦然接受挑戰、受傷,才會選擇迴避、過濾掉不必要的資訊。但不論我們選擇哪種情緒,都是為了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未來。領悟到這點的樂樂把好不容易才奪回來的「我是好人」的信念拔去,而曾被樂樂丟棄的情緒一擁而上,創造出各種信念。「我很重義氣」、「我很自私」、「我是好人」、「我不夠好」,而這些情緒選擇擁抱各種信念,傳達的意義再明顯不過:不論哪個面向,那都是我。
四、片尾: 追求快樂是人的根本目的
終於靜下心的萊莉跟朋友說抱歉,並重新回到球場上。這時,控制台跟樂樂出現一道連結。其他情緒說道:「樂樂,萊莉現在需要你」。在樂樂的控制下,原本腥風血雨的比賽瞬時充滿柔和的光;萊莉充滿喜悅的心中,比賽宛如一場動人的冰上芭蕾演出。
這一段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同前面所說「我們都是為了更好的自己所以產生各種情緒」,我認為片尾的安排就是想傳達「追求快樂是人的根本目的」這件事。
我們活在世上,快樂難道不是最終目的嗎?追求快樂的途中我們體會各種情緒,但是人要覺得「此生沒有白過、此生是值得的」,快樂絕對是不可缺少的情緒。我們只是在追求快樂的途中,被各種情緒影響而迷失了,以為追求快樂本身是膚淺的、幼稚的。其實追求快樂,可以是取自生活細節的小確幸,也可以是經過一番寒徹骨後得來的梅花撲鼻香。如果你是夠快樂的人(主基調是樂樂的人),我相信那是一種心理的強大。這不代表你不會感到憂傷、焦慮,但是你不會忘記自己身為人的使命,被樂樂以外的情緒主宰整個人生。
五、是情緒影響萊莉?還是萊莉影響情緒?
這是我在看完腦筋急轉彎 2 後誕生出的新想法,甚至因為幫我用另一種角度去了解這部電影而讓我樂不可支:
我們很容易看到主角是這些情緒,所以下意識地認為是這些情緒學到了重要的一課,並發揮情緒的作用影響了萊莉。然而,看到萊莉在後面坦然接受自己是多個面向的人之後,我才發現其實是萊莉已經學會與不同情緒共處、並且能面對不同情況都能應付自如。這些體悟都是她自夏令營中得來的寶貴經驗,並影響她腦內的情緒,而表現出「萊莉成長了」的一面。或許這就是片名的由來。(原文片名 inside out,意思是「裡外相反的」,並非情緒影響萊莉,而是萊莉控制情緒)
六、關於續集的建議……
之前聽網路上說好像還會有續集,因為好像人總共有 25 種情緒?我自己是希望就算要拍續集,也不要都把主角聚焦在萊莉身上。畢竟這部續集再精采,我都有種樂樂好像又走回頭路的感覺(排斥新情緒)。或許可以安排萊莉去認識更多不同種人,或許照顧老人、或許認識患有憂鬱症的人,讓觀眾得以一窺這些人的情緒是以甚麼為主,用這種方式帶觀眾去認識其他情緒。
*備註:關於中文翻譯,我自己覺得「阿羞」跟「阿廢」的翻譯可以再斟酌。因為阿羞的原文是 Embarrassment,雖然尷尬也包含害羞,但我覺得尷尬更符合與人有更多互動時產生的情緒(默默喜歡別人而害羞好像就不會是 embarrassment 的範疇),所以或許「阿尬」比較對;至於阿廢的原文是 Ennui,從法語來(這也解釋他為何會偶爾冒出法語),字典給的意思是「倦怠;厭倦」,再配上它控制情緒時萊莉直接把三天的夏令營歸納出「還不錯」來判斷,這應該是一種嫌麻煩所以懶得說的情緒,跟覺得自己很廢好像沒關係,或許「阿懶」或「阿避」更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