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an
圖片/擷取自網路
每天接收到無數的新聞資訊,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日常,政治組、財經組、社會組、生活組……不同組的記者,每天跑著各式各樣的新聞,以不同性質的養分,豢養著每一個等待新訊息而嗷嗷待哺的人們。縱使現在對於記者,常常會有一些比較批判性的負面言論,但實際上記者這份職業的辛酸與壓力,卻是民眾沒有辦法想像的。曾幾何時,民眾甚至忽略了記者的專業,文字也好、攝影也罷,對於「新聞」的敏銳度,甚至是對於「真相」揭露、以及想要將實用訊息分享給民眾的那股使命感,也總是埋沒於那些批評的聲音之下。
而近期對於新聞生態,各國不約而同都推出了相關的戲劇,藉此,也許能讓民眾用有別於原先的視角,來看到記者這項職業。而更重要的是,在故事裡的主角們,其實都隨著工作、隨著社會輿論,而同樣產生過掙扎——有志於記者這份職業的人,其實都曾經那樣的相信新聞報導的力量,透過文字、透過影像,可以對世界產生一點點好的影響。可是,卻往往因為現實因素,而讓自己的這份「初衷」被隱沒在每天必須交出的新聞稿件壓力內,甚至,也會因爲現實而感受到無所適從、對自己開始產生懷疑。
如果說記者的工作,是透過文字與影像揭露真相予民眾;那麼這樣探討新聞媒體的戲劇,或許是對民眾揭露了,他們真實的生活。
【不能忽略,新聞報導的力量比你想的更巨大】
1.《我們與惡的距離》
若提到讓民眾對於新聞的力量開始產生省思,《我們與惡的距離》功不可沒。在無差別殺人事件的悲劇之後,因為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而被迫讓加害者家屬隱姓埋名,像是某種「制裁」一般,一度成為了一種報復的武器,就像受害者家屬宋喬安(賈靜雯飾演),比誰都明白新聞能夠帶動輿論,於是以自己曾經最引以為傲的「新聞」,實現了自己私心,只是卻也在那之後才發現,影響比自己所想的更為劇烈。
新聞的力量一旦被濫用,似乎一切就變得無所遁形,就算時間持續流逝,貼在身上的標籤卻還是撕不掉似的,一輩子,都在身上。看似旁觀者的媒體,一有不察,便會加深了受害者及其家屬的痛苦、讓加害者家屬永無止盡的黑暗。其實不光是電視台內面對案件發生的緊急應變、與他家電視台的競爭壓力,其實光是從宋喬安跟劉昭國(溫昇豪飾演)對於工作理念的爭論,也能夠感受到,新聞從業人員的糾結與掙扎。
2.《皮諾丘》
李鍾碩、朴信惠主演的《皮諾丘》,雖然是以愛情戲為主,但其實其中探討了很多新聞媒體嗜血的真實狀況,進而引發了後續諸多對於媒體現況的討論。劇中崔達佈一句「人們都以為皮諾丘只會說真話,人們也都以為記者只會傳達事實」的經典橋段,不僅對新聞從業人員恍若當頭棒喝般,同時,或許也讓民眾思考——每天有那麼多的新聞,我們要如何去選擇相信?
崔仁荷與崔達佈從實習開始,接觸到課程之外的現實景況,其實太多糾結跟疑問會慢慢開始浮現,甚至也會開始產生質疑跟動搖。身為假新聞受害者家屬的崔達佈,同樣被迫隱姓埋名而活,在自己擁有了記者的身分之後,謹記教訓於心。新聞報導的本身不應該出現受害者的——因為假新聞而失去一切的他,每一次下筆都格外謹慎,而這也理應是記者的責任感。
【不能輕言相信,你接受到的新聞是真實的嗎?】
3.《FAKE NEWS虛假新聞》
由北川景子主演、日本知名編劇野木亞紀子的作品《FAKE NEWS虛假新聞》,透過一個「青蟲烏龍麵」的小議題開始發酵,在新聞媒體的窮追猛捨之下,讓情況走向失控。太多存有異心的虛假訊息被發布,倘若沒有經過查證,就會成為無法遏止的虛假新聞瘋狂流竄,讓人不禁思考,而在享有新聞自由之前,每個人是否真的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好媒體判讀?
記者本身的理想抱負,往往被點閱率所衝擊,就像東雲樹被迫所寫的「釣魚文標題」,點閱率上卻是硬生生的高於她盡心盡力所做出來的報導,對記者來說,不免是一次次的消耗熱情。在這樣的「供需失衡」之下,新聞的失重,民眾似乎也不能一味的進行批判。
4.《Argon》
以偵查報導組「Argon」為戲劇主要切角,更以化學元素「氬」不易和其他化學產生化合作用的特性為譬喻,象徵著該團隊不受外界壓力而影響,誓言捍衛真相的決心。在故事裡,該節目已經被調到深夜時段——象徵著民眾對真相的執著已不如過往,可是金百鎮(金柱赫飾演)所率領的這群記者,為了自己的理想、以及深信新聞的本質,而堅守奮戰著,透過八集的短篇戲劇,精準而俐落的節奏,十分寫實的場景與情節,帶給民眾無盡反思。
「沒有真相的新聞就是垃圾」,強而有力的slogan,卻是極具力道的鋒刃,點破了新聞的本質。或許在這個追求快速的時代,為求獨家,有太多不得不的妥協,誠如金百鎮,也曾經無法抗命。可是未經查證或假新聞一播出便鋪天蓋地,那真實又該何去何從?假新聞風頭一過之後,新聞案件的相關人士,又該如何度日?而對Argon團隊來說,最好的彌補,就是澄清報導、釐清真相。
【不能忘記,在現實面前應該堅持的初衷】
5.《鏡子森林》
2019年底最讓人期待的旗艦戲劇《鏡子森林》,則以「火線新聞」出發,藉由高明(楊謹華飾演)、侯方平(姚淳耀飾演)兩位政治線、社會線記者從因為組別的競爭關係,到後來成立專案小組一齊揭發真相,對於新聞真相的執著與奮戰,讓觀眾看到便不自覺熱血沸騰!
新聞,其實是分秒必爭的,動輒得咎,不過一念之間。選擇了這份職業就存在著必然的部分捨棄,就像高明,在家庭與自己的使命感之際拉扯,連自己的終生大事都因突發新聞而中途離席;就像侯方平,看似黑白兩道都吃得開,但其實背後卻甚至隱藏著危及安危的壓力。
縱使在生活與工作、利益與抱負、妥協與堅持之際,直至今日,依然有一群人為了優質新聞而努力著,他們必須力抗收視率、點閱率、搶獨家的壓力,同時,除了上級之外,可能還有來自外界的威脅利誘。在《鏡子森林》裡,除了看這群記者為了捍衛新聞真相而戰,要如何在這個擺盪的天秤中取捨、保有自我,現實與理想抱負之間的掙扎,無疑是本劇最大看點。
「社會需要的是真相,不是編劇。」《鏡子森林》充滿撼動力的Slogan,帶有批判力道地,精準切入了新聞媒體的生態;而這個社會其實需要編劇,藉由戲劇,去描繪記者工作的真實樣態,更讓民眾發現記者的韌性與堅持,以及他們對於新聞真實的信仰,進而相信,這個社會仍有一群人,為了揭露真實,而持續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