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推薦:除了難過,怎麼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Part. 1)

1 / 2
82年生的金智英,原作韓文名稱為「82년생김지영」,在兩年前左右,剛出版這本小說時,我很快就把這本書買下來,因為我一直都知道韓國在東亞裡是數一數二父權意識高漲的國家,如今出了這樣一本由女性視角出發的小說,著實讓人好奇不已:作者可以把壓迫的現象描述到什麼程度?韓國民眾買單嗎?尤其韓國的男性,他們怎麼看這個故事?

簡述故事,金智英原為一名優秀的公關公司員工, 但因著她是一名正值適婚年齡的女性,很可能要為婚姻、孩子等忙碌,主管便沒有提拔她到企劃組,也就是公司裡的菁英能進入的組別。在那之後,金智英因為結婚、生子而離職,每日重複著照顧女兒、洗衣煮飯、買菜、定期服侍公婆的任務。

「我每天傍晚看著夕陽,心中總是感到一沉。」金智英這麼跟她老公說,「你要我去看精神科醫師,問為什麼心中總是一沉嗎?好吧,既然你堅持,那我就去看看吧。」

金智英自己不知道的是,他會在生活裡突然成為了另一個人 — 可能是他的媽媽,可能是他的外婆,總之,他會用他們的語氣,說出抱不平的話,這事曾發生在老公家中,也曾直接在金智英的媽媽眼前上演。

這樣的狀況最後是怎麼治癒的,晚點在文中會再提到。

「智英,這是為你好啊!」 — 順應還是被逼迫?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常聽到這樣的話吧,「為你好」,到底是為誰好呢?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當你在聽到別人是為你好時,卻要在一片混亂的心中,開始幫這個人作辯解:「他真的是為我好吧」、「我應該是錯的,相信他吧」、「不要讓他失望,先忍一忍吧」,諸如此類的想法,其實是因為自己心中的抗拒而浮現,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承受這樣的心情呢?

我們不去反抗某些要求,或是「無法」反抗某些要求,也許是個性問題,但在個性問題之上,還有社會結構、文化、氣氛的問題,從《82年生的金智英》來談,就是社會「不允許」女性選擇自己的選擇,只能順從他人的期望與要求,只能成全這個窒息的社會。

其實在電影中,有兩個橋段是可以看出金智英非常想要復業的,因為在賺取收入的過程中,多多少少可以讓一個人找到自己的價值。雖說金錢不能衡量一個人全部的價值,但有所生產、有所收穫的過程裡,人們的生活才會有規律與重心。

第一次是經過社區的麵包店時,裡頭的阿姨告訴金智英:「這裡很適合送完小孩上學後,來工作個半天,很輕鬆的!」,但當金智英向她老公提起這個想法時,卻直接被猛烈抨擊一番 — 「做這個工作有什麼意義?不怕丟人現眼嗎?那樣太累了吧?」如果設身處地的想,觀眾就能理解金智英在尋找生活的出口,但若是一個在那樣壓迫社會中的男性,尤其是一個有不錯社經地位的男性,當然不會允許自己的太太去從事麵包店打工。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第二次,是金智英與以前的公司主管重新聯繫,這名主管是當年公司裡少數的女性高層主管,如今集資自行開業,要重新徵員工,便答應讓金智英重新回歸職場。看似要成為故事轉機的橋段,又再度因為先生的猶豫、婆婆的阻撓,而讓金智英只能待在家中繼續顧孩子。

所以說,這個工作適不適合、會不會累,也不是金智英自己說了算的,還要有先生、婆婆、社會的允許。

誰是守門人?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念,叫做文化裡的守門人(gatekeepers in a culture),簡易來說,就是誰在守護某種文化、阻止某種文化被改變。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個父權社會中的故事,但要讓父權社會週而復始的運作著、甚至日益壯大,除了男性本身,還有一同維護著這樣社會的其他齒輪們。

「哎呀、你們家的大姐真的不一樣誒,都會叫弟弟做事,怎麼不自己做一做就好?」金智英的姑姑們,就是電影裡的守門人一號,即便他們同為女性,卻支持著父權社會無限提升男性地位、寵溺著家族中的男性後備、言語刻薄的對妯娌及姪女發言。

而守門人二號,便是金智英的婆家,尤其是婆婆,總是處處護著自己的兒子女兒,把金智英當作傭人來使喚。「智英啊,倒茶拿餅乾給你大姐啊!」「智英啊,這些餃子全都要包好啊!」層出不窮的要求,讓金智英總要在逢年過節時,皮肉繃緊的在婆家忙進忙出,連覺都睡不好,因為婆婆起床煮早飯了,她就必須起床幫忙,不能「懶惰」。

會不會感到疑惑,這些同為女性的角色,他們為何要壓迫其他女性?

我想,在經過數不清的羞辱、壓迫、歧視之後,這些「守門人」也只能把自己的軟弱與創傷,施加在其他不會違抗他們的人身上,而這些受害人,就是比他們年輕、或是沒有所謂男性角色為他們撐場的女性們。

(歡迎接看本文下集)✨🌷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82年生的金智英 #電影 #影評 #韓國電影 #女性主義 #film #movie #koreanmovoe #女權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