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誰是被害者》為何爆紅成大熱神劇?一上架就攀升 Netflix 全台點擊No.1成功關鍵
防疫連假難得看到好台劇!能不推嗎?……不要怪我歪樓喔
#艾爾的韓影視界 雖然以韓國影視音樂為介紹和推薦主軸,但由於艾爾大叔本人是以國片與好萊塢電影行銷發行起家,加上觀影範疇多元(……簡單講就是什麼都看的雜食動物啦!),所以難得看到值得破例推薦的傑出台劇,總會忍不住分享的衝動,終究力推影迷與同業參考韓國影視歷年突圍成就與過程,目的並非哈韓或特殊偏好,其實一直是出自對台灣影視產業接軌潮流、成熟發展多元類型的深切期許!
期待已久的刑偵類型台劇新作《#誰是被害者》4/30 終於搶先在 #Netflix 獨家全球同步上線,隨著首播後在 5/1 連假期間迅速獲得熱烈迴響,甚至擊敗同檔日韓美熱門劇,登上台灣區點擊率冠軍!
不得不感到慶幸,台灣觀眾沒有忽視這部跳脫傳統台劇形象,甚至一掃 Netflix 前三部原創自製台劇普遍風評不佳的黑歷史,正式開啟台製推理刑偵劇也能走上國際,展現高質感且具本地特色的類型劇傑作起點!即使在國際平台上各國強勢新劇激烈競爭下,《誰是被害者》仍是令人引以為傲的「台灣製造」突破性好劇!
由曾打造《#麻醉風暴》與《#紅衣小女孩》系列的「#瀚草影視」與《#我們與惡的距離》金獎製片聯手,《誰是被害者》融合兩強聯手的經驗值優勢,拍出一部具懸疑推理類型賣點,但內核更接近《#與惡》的特色商業台劇,跳脫刑偵劇必須繞著「兇手是誰」打轉的公式窠臼,《誰是被害者》不僅專業技術與拍攝水準到位,實際上帶入了更多台灣社會弱勢族群與媒體道德等議題,即使深度可能無法如《與惡》般全面,但就同步達標娛樂性與內涵的類型劇價值,《誰是被害者》其實是台劇更推進韓劇成功關鍵的一次躍進!
而更深入了解《誰是被害者》從發想到執行完成的幕後過程後,便會發現成熟的類型作品仍有標準操作系統,並非喊出口號就可達成的結果。
《被害者》示範了歐美劇與日韓劇以「市場性企劃」主導發展的模式,不單是「IP改編」「田野調查」與「流量卡司」等基本功到位,從 改編劇本角度構思、行銷策略 到 後製補拍微調 等流程,都是更成熟地以「新世代觀眾」口味與觀感「群策群力」完成的結果,用「各路人才合作」取代台灣影視「單打獨鬥」傳統,本劇製片、編劇與導演都是搭檔組合彼此激盪,而這個標準模式不單反映在《被害者》的質感口碑上,也給了未來台劇產製更受用的實戰參考價值。
全卡司助陣 × IP成功選材 × 電影製作核心
注重類型規則與邏輯細節 堅持品質才能找回觀眾
當然《誰是被害者》在全球市場競爭主導的前提下執行,勢必得砸下重本打造高號召力的卡司、拍攝成本與技術團隊,這在傳統電視台以本地收視率、廣告置入與壓縮成本等考量先行的前提下,勢必難以達成。
因此從投資者到執行者,都是將「置身高風險,換取高質感與高回收」的電影製作思維來打造本劇,才有可能執行出比一般台劇更能登上國際市場版圖的格局,「成者天堂,敗者地獄」,若非有願意承擔台劇升級野心的投資者與團隊,恐怕也難也邁出這一步!
相較於台灣電影近年在商業類型演進上的緩慢發展,台劇近年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俗女養成記》到現在的《誰是被害者》,已成功示範唯有多元類型和質感提升,才是找回觀眾迴響的關鍵,其中有太多的關鍵差異藏在細節的講究中,但如果台劇都已有眾多達陣案例,為何台灣商業電影的執行完成度,反而遠遠落後?
因此除了不禁感嘆台灣類型電影與市場開發的速度以外,台劇的成功案例背後(……但必須說這些案例數量還是太少),任何影視創作團隊都應從中挖掘成敗之間的經驗值,進而實現在未來的創作產製過程中。還是那句多年投身本地市場的老話,台灣影視始終不缺好技術、好人才與好題材,但有眼光做出正確選擇、信任專業並適應趨勢的投資者與決策者,現在才是台灣影視絕地重生的關鍵!
收視與觀影消費習慣改變
Netflix等跨國內容平台成為關鍵臨門一腳
當然像 Netflix 這樣的跨國 OTT 收視平台,也是促成本劇不致最後血本無歸的趨勢東風,終究若要走傳統電視台主導模式,再大的野心恐怕都將淪為空談,因此雖然 Netflix 一直被影視圈視為破壞影劇製作規則、改變觀眾收視與觀影習慣的巨獸,但從《誰是被害者》的成果來看,它確實從破壞傳統生態開始,造就台劇內容質感的提升得以具體付諸實現!
即使這樣的效應似乎應該在《#罪夢者》就發生,但……不妨就當作 Netflix 也持續在學習各國本土內容產製磨合的撞牆期階段吧!如何拿捏完全掌控和適時放手交付本地專業團隊之間的決策,是Netflix、HBO、FOX……或任何未來因趨勢而起的跨國內容產製平台,都必須經歷的振盪過程,但就拿 Netflix 進軍韓國內容產業的例子來看,也不難發現他們已從「全面主導製作」,轉向「投資購買優質內容」或「直接入股製作公司」的模式,從《誰是被害者》迅速登上台灣區收視點擊排行Top 5 的成果與口碑,此劇或許可視為讓跨國平台對於將原創內容產製交付台灣專業團隊作法,更具信心的關鍵轉折吧!
類型延續開展與拓展市場 示範把餅做大的效益
當然純粹換成以「海量觀劇者」或「重度影迷」的角度來看,《誰是被害者》並非完美無瑕,像是前半段敘事節奏,即使在事件不斷發生下仍顯緩慢(某些情節在不理解全劇走向前提下,較難投入),主要角色之間的衝突張力也有再增強的空間,此外這是一部必須完整看完全部集數才會發掘主題與填補邏輯漏洞的劇型(首季僅八集,一口氣追完不難),若停滯在前半集數,就有可能會抓不到故事重心或被某些小bug困住……!
不過老實說以上都只是暇不掩瑜的嚴格挑剔,從刑偵類型台劇的發展來看,《誰是被害者》從佈局巧思、角色立體感到各技術項目的精緻程度,無疑都稱得上是「示範級」的作品!更何況這只是台劇走向精緻類型劇的第一季成果,着實已耀眼奪目!
其中 #張孝全 和 #許瑋甯 挑起劇情主線大樑,都有突破以往形象的精湛演出,更加證明了好演員的表演細節,唯有遇到能發揮的角色與具合理性的人設,才有機會徹底展現,可惜台灣影視的主角設定多半缺乏類似本劇的多元層次,尤其是對於人格灰色地帶的描寫。最搶眼的配角首推 #張再興 與 #李沐,當然肯定令人跌破眼鏡的安排與突破非 #林心如 莫屬,感覺再講下去就要爆太多雷了!懸疑劇當然還是「觀賞前知道愈少,觀賞時愈有樂趣」,雖然介紹本劇角色和內涵時很難不爆雷,不過有鑑於新劇剛上架,這篇還是堅守不破梗原則,把解謎樂趣留待未觀賞的劇迷們去挖掘吧!
#商業台劇多元類型 持續茁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