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彩》:電波中了就是你的

1 / 1

對我來說,驚悚片往往是這樣發展的:

  

一、將不合理的怪事解讀成不適應新環境的過渡期。

二、怪事日漸嚴重而開始試著理解。

三、最後在最惡劣的處境下反擊(然後留個漏網之魚當伏筆)。

  

這樣的發展沒什麼不好,講得好的話老梗也不算壞事。但就是那個「反擊」,搞得最後驚悚片都得以動作片收尾。以《鬼店》來說,你不會在最後看到丹尼打倒他失控的爸爸,而是在喘不過氣的壓迫感下看到凍僵的屍體才鬆一口氣。

所以《安眠醫生》就不太算驚悚片了。在《鬼店》搞不定的東西,開場直接告訴你該怎麼解決。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少了逆轉作為安全的保證,留給你的將不是解脫而是驚魂未定。

  

除此之外,單就《鬼店》來看(原著另當別論),整部片到最後都沒有跟你說究竟是發瘋還是真的鬧鬼。不知道恐懼從何而來,更遑論熱血解決。

 

對我來說,《星之彩》就是站在熱血對面的驚悚。

 

克蘇魯神話:對未知的恐懼



《星之彩》其實也沒有在遮掩什麼,就算片中讓你猜忌各種可能,告訴你水源有問題、森林有問題、附近的老人有問題,片名早就明白的告訴你,問題來自外太空的那道顏色,但也就到此為止了。之後所發生的任何怪事,發生了就發生了,沒有以毒攻毒,沒有討價還價,沒有解決方法。照這樣看來,這部片好像挺沒邏輯的?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這就必須談到原作了。電影改編自洛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神話體系的創建者,在創建初期的短篇故事。克蘇魯神話,或是說洛夫克拉夫特建立的這一創作理念, 強調未知是最大的恐懼,人類在宇宙中何其渺小且微不足道,只能理解這宏大宇宙的一小部分,「僥倖」無法得知全貌,甭提自許萬物之靈。一旦接觸到理解範疇之外的事務,要嘛拒絕而發狂,要嘛接受而偏離人類愈來愈遠。

可見光譜裡,沒有粉紅色。

如果你面對的是你永遠無法理解的力量,要怎麼指望用身為人類的邏輯去制衡它?就這點來看,《星之彩》成功還原了這一宗旨。電影是有幾幕突發驚嚇,但更加強烈的是隨著劇情愈來愈不舒服的氛圍。如果說形式要配合故事,那這部片的確辦到將這種逐漸脫離正常心智,降低san值的衝擊感帶給觀眾。

  

你真的知道你在對什麼祈禱嗎?

不過,以逐漸消耗理智來推進的話,其實最後的畫面比起不舒服更像是絢麗。什麼都沾染一點桃紅的環境很噁,但在晚上的光其實還有點夢幻,特別是最後衝上雲霄的龍捲風,這部分是有點小小出戲。倒是如果有凱吉的粉絲,這次他真的是演了一部與他的瘋狂契合的片了。

  

即使是早鳥場但一比之下,《星之彩》的觀眾真的是遠不如另外一齣活屍電影,畢竟邪典本來就很吃觀眾電波,吃不到電波的往往只有到底看了什麼的感想。但對熟悉這種怪異感的人,《星之彩》真的算是頂尖,有凱吉,而且相對高成本的製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