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快忘記那個陀螺吧《全面啟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幾年前的一篇報導。算是諾蘭老班底的演員米高肯恩,在受訪時透露片中最後那顆陀螺的問題。在他讀完劇本還是無法分辨哪些場景是夢境時,諾蘭回說:「有你在的場景就是現實。」
既然有他在的場景就是現實,那有他在的結局柯伯家,就代表最後柯伯是成功回來了。
不過這應該是米高肯恩的玩笑而已。反正就算沒有這段話,網路上各種相關的推論,甚至結尾的陀螺其實已經有點晃動都推測得出來。
問題是,怎麼主角柯伯好像都不怎麼在意陀螺的事?
因為僅管理由很多,柯伯至始至終不敢看小孩的最大心魔,跟在夢境沒什麼關係,主要是對茉兒的罪惡感。
雖然這樣聽起來好像有點腦衝,不過諾蘭的電影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傾向。又或是說:理性是會被駁倒的。柯伯是最專業的盜夢者,但逃不過身為愧疚感化身的茉兒。或是《星際效應》的庫柏,反對只憑愛這個理由去探索風險高的星球,最後也相信愛是能穿越時空的。最慘的應該是《記憶拼圖》的藍尼了,說服自己記憶本來就不可靠,只相信實證,卻不記得那些實證是他自己偽造的。
另外,儘管不是主角,不過《黑暗騎士》的雙船實驗也可以當作一個例子。雖然也有很多人認為平民船這位只是縮了,不過照本片其中一位編劇,導演的弟弟強納森諾蘭以往的作品:《疑犯追蹤》、《西方極樂園》裡,「人類有渴望向善的自由意識」來看,這個平民老百姓應該也不例外(畢竟如果是貪生怕死那何必替雙面人背黑鍋呢?)。
當年好像也是《全面啟動》的影響,導致《黑暗騎士:黎明升起》上映後還有一堆人開始懷疑最後的蝙蝠俠到底是真的還是幻覺,畢竟在複雜的架構下使得主旨喧賓奪主好像也是無可奈何的事。老愛在電影中講解科學知識,很容易讓人忘記諾蘭其實是文學系畢業的。倒是《敦克爾克大行動》真的一反常態,推進劇情交給情緒去堆疊。
諾蘭既是務實的創作者,也是在創作中浪漫探討著感性之人。他可以為了一個黑洞去請物理學家做顧問,也會為了畫面美觀去更動黑洞呈現的樣子。為了情感上的效果,他的每個鏡頭都是慎重選擇下的成果。如果特寫是交代重要性,那麼不再交代是否也該有重要涵義?
忘了陀螺吧,那不是一定得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