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萬女孩的話題中心❤
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
開啟IG

Netflix原創影集 : Emily in Paris 艾蜜莉在巴黎-主管(老闆)真的就是主管(老闆)

1/2

延續上一次概念來延伸,既然服裝要看場合穿搭,行為舉止當然也勢必要看場合而有所不同。

來自美國芝加哥的Emily ,明顯感覺出她的工作環境是印象中的美式風格。

雖然有階級之分,不過相處上好像跟一般好朋友一樣。結果當她來到公領域與私領域劃分相當清楚的法國巴黎,變得相當格格不入。

比方說她也許是特助身分,但當她每回要走進Sylvie辦公室時,永遠忘記要先敲門,然後也忘記要先打聲招呼,根本就把Sylvie當成自己的同事,差別只在於在不同間辦公室。

或許故事設定是美國大公司合併法國小公司,但是Emily的身分終究是替代上司Madeline前往,她的位階終究在Sylvie下面,因此在社會上打滾多年的我,看到好幾幕這樣的場景,內心默默替Emily捏把冷汗。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那個職稱只是形式上,一種稱呼,可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時候當公司遇到狀況,如果下面的無法解決,當然就要主管層級的人出面處理。

我有個朋友離開髮廊集團後自行開業,當時他的經營理念之一就是自己曾經待過大公司,因此不希望身為老闆的自己跟下面員工太有隔閡及距離。

結果後來問題便出來了,經常開會擬定的規範,大家要不就做半套,要嘛就是沒做,因為員工已經習慣大家是處於同一條線,忘記自己是領薪水的員工,跟老闆等級是不一樣的。

於是,老闆覺得員工做事一點也不上心,員工覺得老闆姿態擺太高,最後反而隔閡越來越大。

老闆難道就不能跟員工當朋友嗎 ? 也並非絕對,重點是員工能不能拿捏分寸 ? 

舉個例子來說,Madeline即使無法到法國還是會打給Emily,除了稍微提到公事,大部分是以朋友身分關心Emily在巴黎的生活。

那是因為這家公司的氣氛可能是如此,也或者兩個人之間已經合作多年有些默契,因此才能用朋友關係來看待。

但是,今天Emily把美國這一套整個搬到法國新公司,即使他們是被收購的公司,也不表示這樣的相處模式適用在這裡。畢竟每個國家、每一家公司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跟體制。

既然他的職稱跟自己的不一樣,那就表示兩個人的位置不對等,也許平常在走道、茶水間遇到時可以閒聊,不代表辦公場所自己就能跟主管平起平坐。

記住,職場上主管(老闆)就是主管(老闆),沒有其他身分可轉換空間。如果要轉換身分,那也是職場下的事情了 ! 

Source : imdb.com

#EmilyinParis#艾蜜莉在巴黎#Netflix#美劇

留言區
Expand 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