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必知!浪漫喜劇為什麼好看?愛情電影解析&興衰血淚史
今天想帶大家穿越時空到充滿歡笑和粉紅泡泡的1990年代,回味Rom-Com(Romance-Comedy)浪漫喜劇的光輝歲月。本文探討的範疇是1990後的數十部浪漫喜劇,它們遵照的黃金公式如下:
- 外表賞心悅目的白人男女主角(大牌演員之必要)
- 有命定色彩的情節(一見鍾情、高難度邂逅)
- 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結局(大多以美妙的吻戲作結)
Rom-Com最高目標是創造帶入感,讓觀眾不自覺地就與角色共感,因此比起營造童話般的畫面,愛情喜劇更喜歡用日常的場景,沒有《鐵達尼號》的船頭、《大亨小傳》的城堡,取而代之的是公寓、咖啡廳、辦公室等正常人的生活場域。
又因為主角和目標觀眾都是輕熟齡女性,除了在帶著摩登、都市感的地方談戀愛,更有八成以上都會帶到婚禮場景,自己結婚、姊妹結婚、喜歡的人差點結婚⋯《你是我今生的新娘》英文片名甚至直接叫做「四個婚禮,一個喪禮」,可見觀眾們有多渴望象徵著承諾、永恆幸福的婚禮,不過為了避免各位失望,提醒您《新娘百分百》的翻譯很鬧,整齣戲跟結婚完全沒有關係喔🤗
(以下討論不包含《慾望城市》因為它是多支線劇情的電影;《辣妹過招》《獨領風騷》等屬於YA片,如果有人想看校園喜劇專題的話再跟我說😉)
【如何浪漫?為什麼浪漫中的性別權力更不平等】
Rom-Coms中的愛情大概分成兩個路線,一種是「命中注定的妳」、一種是「愛上真正的妳」。前者在此類電影中發揮到淋漓盡致,《西雅圖夜未眠》中女生愛上在收音機裡的他、男生對她一見鍾情,兩人在完全不認識彼此的情況下,相愛了🙈喜歡「命定說」的朋友們會愛不釋手,完美詮釋70億人裡總有一個他是屬於妳。
至於我是比較喜歡後者,通常是經過一小段時間的相處,最終「男方看穿女方的表象,愛上真正的她」,這個表象可能是故作堅強、性格上的偽裝,或是身材、風評等偏負面的外在條件。畢竟誰不想要一個真正愛自己靈魂的人呢?浪漫歸浪漫,我在暈船過後總會反覆回想,其中那無法忽視的性別權力距離,不論劇情如何兜轉,選擇權最終仍會回到男主角身上。
權力距離常包含財力或社會地位的明顯差距,如《麻雀變鳳凰》裡的大老闆和妓女、《電子情書》裡連鎖書店富二代跟被迫歇業的小書店老闆,《貼身情人》的總裁和小小法律顧問。但這怪不了誰,畢竟有段時間的社會氣氛,讓女性特別夢想被高富帥眷顧,透過愛情喜劇來望梅止渴是個好選擇。
再說個有趣的反例,《新娘百分百》中本來佔上風的大牌女明星,最後仍經歷了被小書店老闆拒絕、又重新被他選擇的過程。莫名其妙但我很喜歡這部,或許對一般女性觀眾來說(不論有無伴侶),在真實生活的戀愛關係中,都還是渴望被愛被選擇,就好像即使穩定了、結婚了,還是想再確認自己是另一半在萬千誘惑裡的唯一,那是安全感、自信甚至自尊心的來源。
但是!愛情應該是愛自己後的昇華,而不是愛自己的前提,所以這邊我最推薦《落跑新娘》,直白而深刻地傳遞了正確價值觀,人必須先認識自己、找到自我後才能學習愛人,選人與被人選是就像買樂透般不可控,戲中的茱莉亞羅伯茲經過好幾次嘗試錯誤,最終發現妳要先選擇自己,才可能中獎,獲得真正的幸福🥰
【Rom-Com浪漫喜劇的興衰血淚史】
每隔幾年全美國人就會對某種類型片集體中毒,60年代西部片裡的牛仔帽和槍、80年代電影裡的科技想像與Disco,彙集成好萊塢的各個年代的獨特風格。他們的生命週期極為類似,嶄露頭角時總是量少質精,漸漸地蔚為風潮進而增加投資,產量爆棚後又難免流於形式,直到最後一個影迷也搖搖頭說「夠了夠了,我先不要。」時,才替該年代畫下休止符。浪漫喜劇在1990年代名利雙收,後繼無力的主因大概有以下三個。
【外部競爭,小說改編電影的進擊】
在 00 年代尾愛情喜劇開始疲弱之際,新的電影類型如「青年小說改編電影」《納尼亞傳奇》、《波西傑克森》漸漸佔據大螢幕,其中直接與浪漫喜劇搶觀眾的是《暮光之城》和《飢餓遊戲》,兩部都以女主角的觀點出發,一手談戀愛一手大冒險,在生死交關的刺激劇情當中還可以解愛情三角習題,對少女們的吸引力無可限量。小說改編愛情片不得不提的還有《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目標女性觀眾的情色愛情電影本就不多,格雷不僅成功打入主流戲院,還在四年內連出三集,平均以五千萬美金預算就收穫四億票房,可見純純的愛並不是女人唯一想要看的題材呦。
【製作困難,中級預算片的退潮】
近代電影預算走向M型化,超大製作、超強IP的作品越來越多,稱霸2000年的《哈利波特》、《玩命關頭》、《不可能的任務》系列,緊接著2010年代的漫改電影潮流,漸漸構成大眾心中「適合去電影院看的電影」,標準是要能在聲光效果或卡司上值回票價,導致大片以外的電影票房孱弱。中級預算片受到的衝擊最大,不如小製作那麼容易回收,票房失利加上DVD業的逐漸沒落,投資風險增加的結果就是中級預算片產量漸減,愛情喜劇就是受災最慘的類型之一🙁
【爛片標籤,資金、成果、評價的惡性循環】
到了00年代尾聲,雖然有《K歌情人》《愛情限時簽》等佳作,但浪漫喜劇的質量普遍降低。先是一貫的劇情公式讓人感到疲乏,求新求變卻可能導致劇情走向獵奇,甚至與B級搞笑片界線模糊,例如《舊愛找麻煩》狂開黃腔、根本渣男聖經卻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浪漫結局,是偏離主要客群的例子之一。
再來一旦類型片被套上「爛片」「過時」等標籤後,大明星們各各聞之色變、退避三舍,以免被認為是有顏沒實力的爛片王。偏偏卡司大小幾乎是浪漫喜劇的成功的第一道關卡,沒有熟面孔、沒有連載IP之下,這就是俗話說的—輸在售票口。資源漸漸流向其他類型片,越來越少投資後2010年代除了黑馬《真愛每一天》以外,美國隊長紅起來前拍的《先生你哪位》、啃老觀眾的《BJ有喜》評價都不佳,到近三年傳統浪漫喜劇幾乎是被埋葬,讓我們默哀三秒。
【把眼淚擦乾!危機或許真的是轉機】
前年的《瘋狂亞洲富豪》、Netflix自製的《可能還愛你》都以華裔美國人為主角,先不論關於文化挪用的那些blabla,至少這是多元和轉型的開始之一。另外由瑞貝威爾森、克里斯漢斯沃主演的《好不浪漫》雖然有眾多缺點,仍能看出它的核心價值,不只在身材上不甩一般審美觀,更在整個人物設定和劇情中,把浪漫喜劇這個類型反覆檢討,同時也對它的初衷表示崇拜和仰慕。
浪漫喜劇可以很荒誕、很夢幻,挑劇情的毛病、批評觀眾的幻想症沒有意義,因為Rom-Coms旨在提醒這個世界,轉角的那個人雖然不是克里斯伊凡或珊卓布拉克,但愛還是存在的,愛自己後愛也會來找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