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不爽《少年的你》入圍奧斯卡?解析華語電影史上,8部最佳外語片入圍者的國籍爭議!

1 / 1

第93屆奧斯卡即將於4/25舉行頒獎典禮,入圍名單公布後最受台灣觀眾矚目的莫過於最佳國際影片獎,台灣代表《陽光普照》止步15強煞是可惜之外,香港代表《少年的你》成功入圍,成為將近20年間唯一「金榜題名」的華語電影。


由香港導演曾國祥執導、周冬雨與易烊千璽主演,中港合拍的《少年的你》卻讓影迷爭論不休,不少人認為該片徹頭徹尾瀰漫著「中國風」、不應該代表香港參加競賽,那麼究竟國家代表的評選原則是什麼?奧斯卡歷史上又有哪些中港台電影呢?

為什麼選《少年的你》?在地特色、普世價值和北美口碑應有盡有

每年競爭最佳國際影片獎時,各國代表首先要考慮影片質量、力求富有地區特色但不造成隔閡,正面例子如《寄生上流》用具韓國特色的生活環境、社會互動,來探討地球人都能共感的貧富差距;而像今年的中國代表《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愛國色彩太濃又是運動電影就相對不吃香。再來要經營該片的全球口碑,因為奧斯卡不像多數影展走小型評審團制,而是由全球九千多名電影工作者共同投票,當然大部分都來自歐美地區(具投票資格的台灣人只有李安、王家衛和周美玲),所以參賽電影在北美地區的評價和行銷至關重要。

從以上角度看《少年的你》其實高度符合篩選條件,劇本、演員表演、聲畫美學都在水準之上,深刻描摹具在地特色的社會環境,同時討論無國界的校園霸凌問題;在美國雖是小規模上映但票房收穫甚佳,爛番茄等權威影評網站也給出好評價,難怪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最終決定推派本片。即使觀影感受裡嗅不出絲毫「港味」,因為本片的演員、劇情內容、景色氛圍都緊扣著中國本土,片尾甚至有長達一分半鐘詳列中國霸凌防治進程的字卡。點這裡看《少年的你》完整影評

人們心中的「港味」大概是難以取代的港星、說著鏗鏘有力的粵語、在擁擠卻充滿驚喜的大街小巷穿梭,然而《少年的你》導演雖是香港人、由中國和香港各一家製片商合作發行,但故事改編自中國小說、講述中國教育環境、使用全中國籍演員,取景和風格自然與香港沾不上邊,讓許多影迷感慨這個趨勢若發展下去,香港特色可能被完全掩蓋,所謂「港產片」將不復存在。同時也有人認為中港合拍影片是通往未來的康莊大道,朝中國市場靠攏能帶來大量資源,暴漲的觀影量、投資與創作能量是重振香港影業的契機,經過幾年的嘗試與融合,或許會平衡出令人驚豔的「新港片」。

中港台傻傻分不清楚,中國電影以香港資格入圍不是第一次了!

話又說回讓華人又愛又恨的奧斯卡金像獎,從1947年設立最佳外語片獎(去年才改名叫最佳國際電影獎)到現在,74年間所有華語電影加起來只入圍過8次,其中我們國寶李安就包辦了三次,1993年的《囍宴》和1994年的《飲食男女》,2000年的《臥虎藏龍》更是至今唯一獲獎的華語電影。雖然李安以台灣代表之姿拿獎極為順眼,但不能忘了電影的本質是集體創作,《臥虎藏龍》主要其實是美國投資,故事和取景地在中國、演員則來自兩岸三地,也屬於難以劃歸單一國家的合拍電影。

華語電影的另外三次入圍則來自中國導演張藝謀,1990年開先河的《菊豆》和2002的《英雄》是中國唯二兩次入圍;1991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演員、故事、資金從頭到腳都來自中國,卻以香港身份入圍,現在看起來比《少年的你》更加匪夷所思。最後來說1993的《霸王別姬》,雖然出自中國導演陳凱歌、劇情圍繞中國史地,但翻拍自香港作家的同名小說、由港星張國榮主演,在香港的三次入圍裡算是唯一有點「港味」的作品。

電影是無法簡單定義所屬權的藝術類型,像中港台、英美等同語系國家合拍電影極為常見,近幾年奇妙組合的跨國電影也越來越多,最佳外語片獎「一國一片」的報名方式被詬病已久,卻始終找不到更好的運作模式,電影的初衷當然不是競爭獎項,但完全不在乎國際舞台上的名頭和眼光也是強人所難的,不知各位意下如何,歡迎分享!(寫完這一大篇,我還是覺得《陽光普照》好可惜啊!好想要台灣拿獎啊!!)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