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的選擇從來都不簡單,付出行動才有機會扭轉局勢
「因為曾經淋過雨,所以急著替人撐傘。」
不知道這是誰說過的話,但非常呼應接下來要說的這件事情。
陪伴他人探索職涯方向
我在幾個禮拜前的周末,參加整整兩天廬美玟心理師的「職涯諮詢師」培訓課程。
當然不諱言的直說,一部份是因為想幫助自己提升競爭力,期待未來能成為其中某些收入(因為單靠一份工作,要在台北生存實在太辛苦)。
但更大一部份,是因為自己過去種種的工作經驗,以及好不容易從一年的職涯轉折痛苦中,慢慢地走出來並且找回自信心,所以希望能透過這個技能,去陪伴更多人探索自己的價值與職涯方向。
才在參加之後,發現其實許多人都經歷過相似的痛苦,並了解花費時間去探索自我,替自己建立與適配工作的橋樑,是多麼的不容易、多麼的重要。
整整一年的迷惘期
2021年四月,是我正式從教育工作離職的第一天。
2022年四月,是我從大學畢業後,又再度從澎湖回到台北生活的第一個月。
前後兩年的四月,我都因為工作而處在嚴重的自我懷疑中。時常抱著自己的棉被,躲在床上哭泣,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前者是因為在工作中不斷被責備,後者是因為投了好幾十家履歷,卻沒有一間公司願意錄取我。
甚至在找到現在職缺的前一天,有一位高中好朋友還打電話給我,原本以為只是要約吃飯而開心接起電話,沒想到朋友竟然和我說:「你怎麼不回去當老師?你現在做那些兼職打工的工作薪水有多少?你每天都在家裡做什麼?」
明明就有努力可是卻沒有機會
我耐心的和他解釋完沒有繼續從事前份工作的原因,以及先從事打工的理由,最後告訴他,自己並沒有每天在家耍廢,因為日常的每一天,其實我都很認真在創作,像是寫文章、錄podcast、寫音樂等等。
我知道這些事情,到現在都還沒辦法為我變現,所以看在其他人的眼裡,就會是「你做這些到底可以幹嘛?你不如好好去找份工作吧?」這樣的心情。
其實也不是沒有找,打從自己四月初來到台北,我真的很努力在看人力銀行的資訊、因應不同公司調整自己的每份履歷、認真的修改不同職缺的自我介紹,甚至有些公司還會要求你先交一些企劃書,即使最後杳無音訊。
「明明就這麼努力了,可是就沒有任何機會啊!」那句話是我當時每天的心聲,甚至還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負面業力大爆發,才會變成現在這副德行。
給你最好的所以要耐心等待
偶爾正向一點時也會這樣想:「還是其實老天爺想要給我最好的,所以才讓我等久一點?」我沒有解答。
不過現在的工作,目前為止都滿符合當初寫下的需求,這應該也是某種程度的幸運吧?
但正是因為現在的幸運,對比過去那個焦急又自我懷疑的自己,才更讓我清楚知道,在那個狀態下,有多麼需要一個人陪伴著你,去走過那段失足無措的歲月。
職涯探索的三個面向
課程中老師把職涯探索分成三個面向:興趣、價值、能力。套句彭老師(課程的另一個老師)說過的白話文就是:
思考完這些內容以後,都還不算是完成職涯探索,必須要做出實際的「行動」,透過身體力行才能真正帶著我們,去到心中嚮往的地方。
很多人都只會停留在「想像」,像是:我想要開一間店、我想當一位畫家、我想轉職、我想成為一位講師。
付出實際行動才是王道
一位農夫,並沒有辦法透過各式各樣的想像,就讓一粒種子結出甜美的果實,必須不斷的灌溉、施肥、鋤草、抓蟲,才有機會讓夢想成長茁壯。
同樣的,我們也沒辦法單靠想像,就成功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
甚至有時候好不容易眼看著就要收成,卻遇上天災人禍攪局。所以我認為在行動之餘,還要有培養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做到)與調適挫折的能力,明白那些困境都只是暫時的,才有毅力持續的耕耘,並且保有信心去相信有一天會開花結果,達成自己的理想目標。
(在此謝謝所有曾經陪著我度過挫折的宗教信仰、心理師、親朋好友與家人們)因此現在,要把這份感恩化為實際的行動,希望能讓自己感受到的這份溫暖,繼續傳播下去。
課程後記
最後,也要表達一下自己對於兩天課程的心得與感受。
這兩天的課程,不知道是否是因為這一場次剛好集結許多心理人,而讓我回到許久沒有感受到的同溫層,帶著大量的同理與溫暖,在聽著你說的每一句話,沒有過度的批判和建議,只有試著去理解每一段故事的用心。
而且兩位老師超真實的性格,還有彼此之間的鬥嘴,都為課堂增添許多歡笑。
甚至是彭老師的好廚藝與盧老師的甜點,也都讓整個課程多了一份溫馨感。
感謝自己在職涯的路上,遇到這一群可愛的女孩與老師們,謝謝!
(圖片皆來自canva p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