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找不到好靈感?可能陷入「隧道效應」了?不妨讓「發散思考」帶你飛!
「要很有創意的人,就需要時間無所事事。」--奧斯汀.克隆《好點子都是偷來的》
隧道效應
你知道什麼是隧道效應嗎?
「隧道效應」是指在壓力情境下,人的思考範圍容易變的狹隘,就像是開進隧道的車子,只看的見眼前的畫面,卻看不見隧道外全面的樣貌。
專注眼前的工作,心無旁鶩的鎖定在一件事情上,對於需要高度專心的工作者來說,確實是相當重要的能力。
但對於從事創意工作的人來說,可能是一把利劍。
發想一個企劃,從事創造性的工作,起初需要強大的發散思考能力。
發散思考V.S.集中思考
發散思考,是指大腦以毫無侷限與特定目標的方式,不斷往四面八方擴展和延伸,彼此任意的串接連結,最後將不同區塊的腦細胞激活,而有如打通任督二脈般的思考模式。
可以想像成是把每一個如小點子的神經細胞,透過從各方面大量的吸收學習以後,再藉由腦力廣泛性的搜索,將不同的神經細胞連結在一起,最後創造出更新穎的想法。
相反的,鎖定在特定目標與研究項目,專注於一件最想說的事情,然後詳細的深入探討與描繪,則是集中型思考。
看似簡單的創意其實最難
看似容易的創意工作,雖然想傳遞的內容往往不難,且若事後往回推論,整體的呈現手法通常也很簡單。
但怎麼讓受眾清楚理解主題,以及如何從零到一去做發想,像是一顆燈泡突然「登」的一下被點亮,才是最困難的事情。
為什麼要來聊聊這件事情?
最近每個假日都要出差的我,時間被切割得相當零碎,沒有一個完全靜下心的時段能好好撰寫文章,而讓自己無論在工作上或是私底下,總因為掛記著許多事情沒有做,而感到特別的焦慮與備感壓力,覺得近期都寫不出好文章。
以前總認為只是不夠努力,所以再多閱讀各式的書籍與文章,就能讓自己在工作大量輸出之餘,還能保持持續的輸入。
保持學習當然也是一種方法,但假如是因為生活太疲憊而產生「隧道效應」,那麼該做的反而是暫時放下所有外來資訊,好好地給自己一段休息時間。
放鬆就能啟動「發散思考」
現代人生活總是過得相當忙碌,一大早就起床上學上班,晚上回家後,學生忙著補習,出社會的大人可能也要加班、進修、應酬等等,先不說有沒有自己的空閒時間,光是要在物理上得到充足的休息都已經奢扯,更何況是騰出一段閒暇的時光讓生活慢下來,調整身心靈的平衡,以免進入隧道效應之中呢?
因為不容易,所以才會有許多創意相關的書籍,總鼓勵人在腸枯思竭時,去做一些很不需要花費腦力的事情,像是散步、發呆、做家事等等。
這樣嘗試幾次後發現的確很有效,卻不曉得其中的道理。
直到偶然讀了一本認知心理學的書籍後,才知道是因為在做這些事情時,我們跳脫當下執著在某件事情上的集中型思考,集中型思考雖然讓我們能專研特定主題,卻也像進入隧道的車子,較難看見其他面向。
深入挖掘不是激發點子的好方法
相反的,做些不需要動腦的事情時,反而能讓大腦放鬆下來,有機會切換到不同的事物或頻率上,也才讓發散型思考開始運轉。
處理發散型思考時,腦部的工作模式其實類似電腦待機的背景處理,思緒仍在運轉中,卻不會如深度思考那樣,一直集中火力去鑽研一個項目。
所以當我們不斷想用深入挖掘的方式去激發點子,就如同跟大腦唱反調。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討論創意的書籍,總是叫我們走出戶外,做一些看似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樣做,反而才能好好運用這項思考能力。
用對方法,才能更有效率的激發創意。
考試遇到不會寫的題目先跳過
這和「考試遇到不會寫的題目,就要先跳過而不過度思考」是相似的道理,當我們去解析其他題目時,大腦其實會在無意識中也搜索相關的資訊,在背景搜尋著更廣泛多元的資料,好讓我們可以應付這些明明學過,卻突然想不起來的問題。
假如一直不斷的浪費時間在重複思考同一題上,不僅沒辦法讓大腦切換成另一種模式,也可能因此錯失答對其他題目的機會。
這些需要大量連結資源的認知作業,和我們平常集中精神去鑽研一個議題的方式相當不同。
因此,正在從事創意工作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是不是覺得:
試試看,當創意枯竭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即使只是走出家門,細細品嘗一份美味的餐點,又或者走進浴室悠閒的洗個澡,都可能讓你突然靈光乍現喔!
假如你還在為了江郎才盡而感到焦慮,不妨停下腳步吧!(這句話也送給自己!)
打從心底的去享受一個無所事事的下午,也許就能再次找回源源不絕的靈感囉!
#隧道效應 #發散思考 #集中思考 #大腦 #創意 #好點子都是偷來的 #認知心理學 #放鬆休息 #奧斯汀克隆 #書籍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