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讀《給孩子的商業啟蒙》,不只學習商業理論,也學習人生思維(上)
讀一本生活化的商業書
颱風過後,一顆高麗菜怎麼漲價成這樣?為什麼同樣一個商品,不同人去購買的話,可能會用不同的價格到手?又到底是為什麼,自從疫情之後,民生物資的價格連環飆漲,通貨膨脹會這麼嚴重?
這些聽起來相當日常的問題,其實最終都能回歸到「經濟」與「商業」。看到這兩個名詞,是不是就想把螢幕關掉了呢?等等,先給我一分鐘的時間,如果看完說明以後,你依然還是覺得難以理解,再關掉也不遲喔!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籍,是台灣知名商業顧問劉潤,寫給自己孩子劉小米的商業思維書,叫做《給孩子的商業啟蒙》。書中總共分為四個章節,分別是「本質、邏輯、思維、協作」,再將四個章節拆成許多個小主題,每個主題談論一件與商業有關的概念,用相當故事與生活化的方式,解構商業裡的各種看似艱深,卻相當核心的概念。
為了要讓孩子能夠理解,作者也會在與孩子反覆討論議題的過程中,用簡單的舉例或比喻,來讓孩子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因此,對於身為大人的我們,也可以運用其中的說明與解析,來加深對某個專有名詞的印象與概念,因此這本書不只可以由家長帶著孩子們閱讀,也可以讓一般大人輕鬆獲得各種對於商業相關的知識。
書籍內容介紹
影響通膨因素一--成本
回到剛才一開始所提出的幾個問題,生活在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時代,我們都很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影響了價格。大部分的人,也許都會很概略式的說出天災人禍,但其實如果想用更專業與系統的解釋方法,大概可以分成書中談到的四種。
第一種是成本,書中舉用了知名歷史人物拿破崙為例,當時拿破崙時常拿銀製的產品招待客人使用,自己卻使用鋁製餐具,你以為是因為拿破崙好客,盛情款待賓客,又或者是他為人低調簡樸,所以自己用比較便宜的鋁製品嗎?
不,其實只是因為當時的年代,鋁的煉製成本非常高價格不斐,甚至超過黃金,因此鋁製品在當時是高貴的象徵。但時空背景轉換至今,煉鋁的技術日益純熟,讓鋁製品的提煉成本大幅下降,價格自然就變得非常便宜,銀則因為具有稀缺性,所以價相較於鋁就更有價值。
影響通膨因素二--市場供需
第二種是影響因素是市場供需,我想這個概念不難理解,當今天供應某個商品的人變多,但需求相對沒有這麼多時,商人為了要賣出自己的商品,自然就會降低價格以利競爭。
這也是為什麼「限量」、「飢餓行銷」永遠是不敗的行銷策略,舉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商品,就是最一開始的某水果牌手機,明明當初是因為生產數量不足,而導致供貨有狀況,後來卻變成一種該公司慣用的行銷方式,利用產品供貨減少,而相對刺激慾望增加,需求增長,造成一有新款上市就一搶而空的盛況。
影響通膨因素三--效率
第三種因素則是效率,我想這個不需要多加說明,當一個人能在同時間內生產更多手機時,自然該手機的成本就會降低,又或者在小公司經營初期,減少不必要的環節與行政事務,也能將辦事效率提高,相對就影響最後的成本定價。
影響通膨因素四--資訊
第四種則是資訊,這個影響因素就很有意思,前面三個都相當好理解,因為多少在高中公民課本有學過,但第四種資訊,又是什麼意思呢?先問問你一個問題,試想今天你在市場買菜,通常會是你買到的比較便宜?還是你媽媽買到的會比較便宜呢?
又或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觀光景點,專門坑觀光客的那種店家,有很多婆婆媽媽都會在那裡和老闆聊天、打交道,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一件事情--殺價,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對於一個產品來說,如果本身成本是5元,老闆可以定價成6元,也可以是20元,但其實只要賣超過5元,對於老闆來說都是賺錢的,因此最終以多少錢賣出,全看雙方對於產品的認知、雙方對於產品的資訊得知多少,最終影響了商討的空間。
因此,下次有人再問你:是什麼影響了一個產品的價格呢?你就可以告訴他成本、供需、效率與資訊。而聰明的你,在購買商品時,哪一種因素會是你最先考量的呢?
不只商業思維,更有人生概念
不過這本書雖然名叫《給孩子的商業啟蒙》,但其實也不全然只討論與經濟商業相關的思維,更包含人生態度建立、系統思維、辯證思維等更宏觀與抽象的概念,讓讀者與孩子們在面對各種狀況時,可以更把焦點建立在心態、想法上的轉化,而非只是學了許多的技巧或知識,卻不知道大方向如何著手。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篇談到設定目標,作者的孩子因為想要看一部動畫片,但當時已經接近睡眠時間,作者便和孩子約定好,明天無論如何都不能賴床。在父子倆約法三章以後,兩人便共度了一個美好時光。直到隔天早上,作者準時在7點叫醒孩子,但孩子卻還想賴床時,作者便決定與孩子討論「三個目標設定」這個概念。
三個目標設定
作者舉了一個自己去走戈壁的例子,因為大部分中等體力的成人,大約需要花六小時走完,但有些人體力較差,於是風景區就會設置一條關門線,也就是最多八小時內必須要走完,若沒有走完則風景區就會強制關閉,這個挑戰就算是失敗,但也有些人體能較好,可能在四個小時內就能走完全程。
上述提到的四小時、六小時與八小時,就分別是「最高目標,中間目標、最低目標」,作者想藉此例子,提醒自己的孩子,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應該要將自己的標準放在中間目標以上,甚至是追求最高目標,假如我們凡事都只追求最低目標的話,很容易一個不小心就挑戰失敗。最好的做法,是以做到最高目標為核心,在一番努力之下,再加上中間的損耗、成本、失誤等等,我們最終才能達成中等目標。
作者後來又舉了自己去登山的例子,在睡袋上通常會標示該睡袋的適用溫度,假如標示的是零下十度到零下二十度,加上自己事前做功課查資料發現:山上夜間的溫度多半會來到零下二十度,那該睡袋就不能使用了。因為零下二十度代表的正是最低標準,萬一睡袋濕掉或沒有良好的地墊驅寒,就有可能凍著在山上。作者想表達的是,因為人生總會遇到不測風雲,當我們以最低目標為標準時,就要承擔更多可能失敗的風險,嚴重一點可能會有身體的受損或者失去生命。
高風險的人更不能便宜行事
我個人認為,這很像許多從事高風險工作的人,明明執業時就有規定相關的安全標準,可是卻常常為了便宜行事,或者追求快速以賺更多的錢,而忽略掉最基本的安全措施與保護。
像是之前的冷氣砸人事件,或是在影視圈總是忽略幕後工作人員的安全一樣,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疏忽,甚至是輕視危險性,以最低的標準去看待與安全相關的議題,才會導致事情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帶走許多人命,事後再多的檢討與懊悔,都是非常沒有意義的事情。
上述提到的這個例子,也和這本書中提到的另一種概念相似「菩薩畏因,眾生未果。」這裡所謂的畏,除了有恐懼、害怕的意思,也帶有敬畏之意。作者在書中舉例:考試考不好時,有些學生會想要將考卷藏起來、有些人會偷改成績、有些人可能在之前偷偷作弊,這些都是改變結果的行為。
可是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去研究事情發生的原因:上課聽不懂老師說的內容、這個單元某個邏輯沒有搞懂、沒有花足夠時間去複習等等,從源頭開始改變與修正,對於各種可能產出負面結果的原因,用敬畏的心去面對與挑戰,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可是大部分的人,在遇到問題時,總是怪罪與停留在結果的檢討,卻鮮少有人去察覺真正可能的問題有哪些,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比較好,雖然這是比起檢討結果更困難且複雜的過程,但因為這些事情真的遠比指責更重要,所以反而該是我們需要去執行的事情。
(因篇幅因素,剩下的內容將放置於下周的第二篇文章)
(以上圖片皆來自canva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