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可能也不知道的料理二三事-烤鴨、泰式咖哩、娘惹糕、巴東牛肉

1 / 1

烤鴨

(紅樓中餐廳)

說起中菜的烤鴨,最早被紀錄在南北朝,虞宗所著的《食珍錄》中記載了「炙鴨」料理,普遍被認為是道烤鴨料理,而如今出名的北京烤鴨與廣式燒鴨 ,即使食用方式與調理方式不同,但皆是改良為誕生於南京的炙鴨料理。

最早的炙鴨料理為宮廷菜,於明朝遷都而隨之被發展至北京,當時烤鴨在北京被稱為「南爐鴨」,指的是南方傳入的爐火烤鴨,來自南方的烤鴨北飄至北京,融入了魯菜的元素,與蔥和甜麵醬一同被包進了荷葉餅裡。

北京烤鴨的調理方式有兩種,分別為「門爐」與「掛爐」,兩者間最大的差異為燒烤的方式是否用明火燒烤,最初在明朝期間盛行的調理方式為民間烤鴨領頭羊「便宜坊」所採用的悶爐方式,炭火隔著壁爐燒烤,放置鴨肉的爐內則不見明火,直至清朝同治年間,「全聚德」所使用的掛爐烤鴨的方式開始蔚為風行,燒烤期間鴨肉直接吊掛於爐火上方以明火燒烤。

北京烤鴨的的兩種調理方式風格各異,相同的是鴨肉美味可口。

來自南京的「炙鴨」,北飄成了北京烤鴨,而南往的食物則成為港式料理常見的廣式燒鴨,結合了南方燒鵝的做法,將鴨肚內塞入調味料,掛進炭爐中高溫燒烤,表皮呈色為光澤的焦糖色,皮脆肉多汁。

填滿調味料的鴨,掛進炭爐里用木炭高溫燒烤出來的菜式,以皮脆有光澤,皮汁多而不帶腥味為上品,通常配以醬汁食用。

北京烤鴨與廣式燒鴨最大的不同在於調料,北京烤鴨在調理的過程中不使用調料,而是在上桌後才佐以甜麵醬及大蔥食用,而廣式燒鴨則是先填料後炭烤。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而紅樓中餐廳的烤鴨料理是結合了北京烤鴨片鴨的食用方式與廣式烤鴨香料填充掛爐的調理方式。

泰式咖哩

(好咖Thai-很多香料綠咖哩)

Phat Elephant-Massaman Curry

咖哩,家家戶戶餐桌上皆有的家常味,因地不同的口味而有不同的面貌。

「咖哩」一詞源自印度的「Karil」,指的是香料拌炒蔬菜與肉,而後衍生至醬汁搭配主食的統稱,料理方式因18世紀的殖民主義而遠播,在世界各地依在地的口味而衍生各種不同的口味,而鄰近印度的泰國也深受印度的飲食文化影響,早在殖民主義開始前的13世紀的素可泰王國就已經以「Gaeng」為名被記載,是指以濃郁醬料調味的湯料理,大致可分作綠咖哩、紅咖哩、黃咖哩與瑪莎曼咖哩,因各自細微的香料搭配而有不同的呈色與口味,而多數人普遍第一個會想到辣度最高綠咖哩,以綠辣椒搗碎作為主體,加入香茅葉、南薑、檸檬葉、紅蔥頭、泰國羅勒、蒜末、蝦醬…等多種調料,搭配香濃的椰奶燉煮肉類或海鮮來降低辣椒的刺激感,味道香濃辛香但不過度刺激,曾被CNN票選為全球50大美食。

而Massaman Curry據聞是泰式咖哩中辣度最低的咖哩之一,以椰奶混合多種香料,如:荳蔻、肉桂、丁香、八角茴香、孜然、月桂葉…等,椰奶濃厚的香甜味中帶一點辛香,搭配燉的軟爛入味的牛肉。

巴東牛肉

(艷麗Pondok Sunny)

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仁當Rendang料理名自「冉當Randang」,意指將椰漿以小火慢燉到乾黑,起源於16世紀中葉的米南加保人,是款以薑黃、生薑、南薑、香茅、月桂葉、檸檬葉、洋蔥、豆蔻、薑黃葉…等多種香料搭配辣椒與椰漿文火慢燉至焦糖化的一款燉肉料理,燉煮的對象可以是各種品項的肉品但多數使用牛肉,香料有防腐的作用,搭配慢火細燉的調理方式以去除水分,在尚未有冰箱的十六世紀是種得以延長肉品保質期的調理方式,能同時兼顧保存與美味。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仁當牛肉的表層被香料與辣椒包裹,吸附在牛肉表層油脂上的香味與辛味在入口時刺激味蕾,堆疊成豐富的層次,內裏的牛肉則軟嫩好入口,牛肉鮮美間同時也帶著微辣,為印尼的五大國菜之一,被CNN票選為全球五十大美食。

娘惹糕

(艷麗Pondok Sunny)

艷麗的櫃檯前擺放著五顏六色的方形糕點,這些小巧可愛、色彩繽紛但食材天然的小點便是艷麗的招牌娘惹糕,用在來米粉與樹薯粉製成的娘惹糕是南洋各國都喜歡的著名傳統甜點,在米漿裡依喜好揉進班蘭葉、椰漿紅豆、椰糖…等食材調色調味,烹調方式則有有蒸、炸、烤、甜、鹹、辣,而艷麗的娘惹糕則是以蒸粿的方式調理,層次豐富、Q彈香甜,特別喜歡泰式奶茶口味,有泰奶的純厚又不甜膩。
「娘惹」在南洋國家中不只是一道菜名也是一種象徵族群融合的文化,在福建話中係指「媽媽」,爸爸則稱之「峇峇」,而在星馬「峇峇娘惹」是指十五世紀初至十七世紀時飄洋過海來到麻六甲海峽的華人與馬來人結為連理生出的女孩男孩,因早年各族群的往來頻繁,飲食結合之下誕生了包含叻沙、娘惹粽、娘惹糕…等在內的娘惹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