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菜籽(Ah Fei)》由台灣作家廖輝英的同名小說為基礎所改編的電影,於1984年上映,由侯孝賢與廖輝英共同改編劇本,萬仁指導。
2023年的40週年數位修復版本,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改播。最大的亮點大概就是這次的修復版本的配音為原台語配音版本。(註:當時為了符合金馬獎鼓勵優良國語影片的報名規定而改為國語配音。)特別選在國曆母親節前上映,希望母女或父女能共一同前往欣賞這部見證女性地位在歷史上轉變的一部電影。
母親秀琴(陳秋燕 飾演)的父親曾經跟她說過一句話:「女人是油麻菜籽命,落在哪裡就長到哪裡。」
台語裡的「油麻菜籽」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油菜」或「油菜花」。整部電影將女性與油麻菜籽做了一個連結,形容那個時代的女性就如同油菜花一樣,只能隨著命運的安排而漂泊。
『女孩子嫁對丈夫才重要,嫁對了,什麼都好。嫁錯了,就跟妳媽一樣,做到死。』
這是在電影中,秀琴對女兒阿惠(蘇明明 飾演)說過的話。讀什麼書,學什麼畫畫?只要嫁到好老公,就能擁有順遂人生。
這種想法對一個千禧年出生的女孩子來說是嗤之以鼻,緊皺眉頭。但對當初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個固有且封閉的觀念。
- 男女地位的轉換
故事從女兒阿惠的視角出發,阿惠的羅馬拼音(Ah Fei)即是《油麻菜籽》的英文名字。電影從女兒的視角看著母親從一個默默吞忍的角色,因為老公李世俊(柯一正 飾演)外遇而崩潰,一氣之下剪碎了老公的西裝,卻反遭老公施暴。到後來因李世俊外遇對象的事情被發現之後,遭人威脅,一家五口只能默默搬離家鄉,來到台北。兩人的地位瞬間轉換,老公從一個對家庭及老婆冷漠以待的人,變成一個唯唯諾諾、不吭一語的角色。而原本忍氣吞聲的秀琴,則在家境轉好後,成為了一個伶牙俐齒、穿金戴銀的少婦。
- 父女與母女之間的關係
在秀琴與丈夫的地位轉變之時,女兒跟父母的關係也漸漸顛倒過來。母親對阿惠的行為舉止越來越嚴格,甚至有想要控制她人生的傾向(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超級情緒勒索的媽媽⋯⋯),希望阿惠省下讀書的學費,去家裡附近的工廠擔任女工賺錢。但李世俊身為一個讀書人,明白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希望女兒可以好好把書讀完。寫信給在海外工作的爸爸變成正值青春期的阿惠唯一的出口。(其實這部電影也很適合父女一起去看!)
- 母女之間的對比
對於秀琴來說,她並不是真的想要阻止自己的女兒戀愛、也並非真的是一個如此鐵石心腸的母親。只是在時代的教訓下,她明白即使像她一樣出身豪門,自己的命運卻從來不曾真正屬於過自己。這樣的她只不過希望女兒不要重蹈覆徹,但在時代的變遷及女性主義的覺醒之下,阿惠在最後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她不會再跟母親當年一樣。
這部電影裡除了上述三個對比之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對比,是哥哥阿雄與妹妹阿惠。
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是當阿惠年幼時在玄關拿著抹布擦地板,而當時父親正好返家。「爸爸,你回來啦。」但父親對阿惠的呼喚沒有任何反應,對她說的唯一一句話是:「去叫阿雄回來。」
阿雄從戶外穿著沾滿泥巴的鞋子,踏過妹妹剛擦乾淨的地板,直直朝父親奔去。男人揮舞著紙做成的劍,而女人只能跪著將他們在外玩樂的污痕擦乾淨。也呼應著秀琴拿著自己的嫁妝去典當,用錢掩蓋自己丈夫在外勾引他人妻子的醜聞。
- 剪刀的意象
電影中使用了「剪刀」貫穿了整個故事:
秀琴用剪刀剪碎了丈夫的西裝外套、用剪刀剪去了女兒的秀髮、用剪刀剪掉了玫瑰花並哭著求死。
在爬文時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與女性的剪刀對比的就是男性的淫威。
當秀琴拿出剪刀時,那是她人生中少數握有能掌握自己命運,甚至主宰他人的時刻。那把剪刀就像是她的武器,可能也是她循規蹈矩的生活中,那一點點為了自我意識反抗的叛逆,也或許是在這個傳統社會下她唯一能抒發的管道。
這首歌《油麻菜籽》(李宗盛 作詞作曲、蔡琴 演唱)一下的時候,我真的渾身都起了雞皮疙瘩。整部電影都是以順敘的方法進行,唯有在最後秀琴為了拿李世俊當年送給阿惠的洋娃娃,不小心從椅子上摔下來的時候,有幾顆過去畫面的交叉剪輯。
從小時候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母親被打,到後來看著母親為家庭流淚、自己卻無能為力。鏡頭接著切到了現在,這時已經成年的阿惠,也終於第一次有力量、有勇氣的往前跨出那一步,走過去抱住脆弱的母親,僅僅靠著她。
秀琴當年在父親的引薦之下,將她嫁給了當時相貌堂皇的讀書人李世俊,卻不料這樣的人會在婚後外遇、家暴。而當阿惠帶男朋友沈立偉給父母認識時,秀琴在乎的卻是「你是做什麼的?」「你哪間學校畢業的?」「你是家中排行老大嗎?」阿惠代表的是台灣女性主義思潮的濫觴,而秀琴則是她的對照。
在那個年代裡,喜歡、結婚和生小孩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情。我的伴侶並不一定是我愛的人,與他結為連理可能甚至並非我本人的意願。但《油麻菜籽》即是「一筆寫盡台灣婦女三十年悲苦生活」的一部電影。這數十年間,知識的蓬勃發展、女性主義的興起,女性從原本只能「夫唱婦隨」的角色,變成能夠決定自己命運的主角。相信影廳裡的女性都會相當有感觸,因為這某一部份是只有女性才能了解的痛。
「《油麻菜籽》修復的不是電影,而是一個時代的靈魂。」是電影結束時製片老師與觀眾們說的一句話。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段時代下的悲歌,但我們何嘗不是透過書籍或影視讓我們重新了解到歷史這條長流的淵源。製片老師看到影廳裡現場大部分是年輕人(甚至可能有一半以上都是千禧年以後出生的孩子),特別告訴我們:其實秀琴身處的年代,大概就是自己阿嬤的那個年紀,而阿惠大概就是媽媽的那個時候。就像《賽德克·巴萊》一樣,雖然《油麻菜籽》改編的不是史實,而是小說。但是我們需要把歷史的瘡疤透過「說故事」一點一點揭開,「重新攤在太陽底下」。
這部電影還是有許多技術上的瑕疵,因為重新配過的台語配音常常看得出來音畫不同步,某一些鏡頭還是看得到底片的污痕,而且只要收環境音時就會有一個微弱但刺耳的聲音(像是風聲一樣?其實我也不太清楚為什麼~)(可是畫面修復的真的很厲害)
但就像製片老師說的,我們看到的是時代靈魂的修復,看到了過去的悲,而悲映照出的是對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