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 不是所有關係都可以和解

1 / 1

▲《但願人長久》是香港導演祝紫嫣的首部長片,描繪了一對湖南小姐妹隨父母移民香港 20 年間的生活。來源:《但願人長久》電影海報

《但願人長久》是香港新銳導演祝紫嫣的首部長片作品,電影描繪了一對湖南小姐妹隨父母移民香港 20 年間的生活。電影以 1997、2007、2017 三個時代為背景,講述了主角子圓以及妹妹子缺先後從湖南來到香港後,隱藏起移民身分的故事。

在香港的生活,她們目睹了父親吸毒、為子圓偷零食的情況、子缺試圖融入香港的社會,以及家庭的種種愛恨糾結。劇情透過不同時代的轉折,圍繞著家庭、成長與身份認同等主題,展現移民家庭在新環境中的掙扎與成長。

移民浪潮下的身分認同

電影選在 1997 年作為故事的開篇十分精湛,因為 1997 年是香港發展史上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這一年香港回歸中國,結束了英國長達 156 年的殖民統治。根據《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香港於 1997 年 7 月 1 日正式交還給中國,同時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史稱「香港回歸」。標誌著香港的主權由英國轉移到中國,開啟了香港新的政治體制和發展格局。

歷史上,香港一直是多元文化的城市,擁有豐富的移民歷史。在 20 世紀,香港吸引了大量來自中國內地和其他亞洲地區的移民,他們來到香港尋求工作和生活。這些移民的主要的遷徙原因包括:政治動盪、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

香港的經濟繁榮和相對自由的社會氛圍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使得香港成為一個多元文化和多語言的社會。這種移民背景和多元文化使得香港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機遇的城市。

▲香港的經濟繁榮和相對自由的社會氛圍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使得香港成為一個多元文化和多語言的社會。Photo by sarah richer on Unsplash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林覺民(吳慷仁飾)一家人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來到香港。

隨著新自由自主義的襲來,為自己和家人打拼似乎成了那一代移民的共同寫照;然而全球之下對個體所允諾的自由,並未能完美實現每個移民的「香港夢」,透過《但願人長久》其實反映了這份自由背後的代價,正是移民與當地社會格格不入的身分飄忽。

越是不安全,就越是急於抓緊隨手能取得的救生圈,不過,臨時的急難救生圈無法帶來穩定的長遠依靠,始終在不安全感的大海上載浮載沉。

林覺民染上毒癮無法自拔,20 年間來回進出監獄數次,錯失了兩個女兒的成長。大女兒林子圓(謝咏欣、祝紫嫣飾)試圖在親密關係裡填補原生家庭缺失的陪伴,然而,所遇到的對象卻屢次複製父親的影子。小女兒林子缺(許恩怡、袁澧林飾)在競爭激烈的中學教育裡力爭上游、擠身貴族學校,卻因為自己移民的身分引起同儕社交的焦慮。

▲林覺民(吳慷仁飾)染上毒癮無法自拔,20 年間來回進出監獄數次,錯失了兩個女兒的成長。來源:《但願人長久》電影海報

《但願人長久》從社會底層的視角切入,看見了 20 世紀的香港並非讓每個人都能像《金手指》的呈一言(電影改編香港佳寧案主嫌,陳松青)發家致富,透過股票的投機操作達到富可敵國的闊綽。搭配金黃的電影底色、堆積如山的鈔票,在《金手指》鏡頭下的香港,似乎是個人人都能點石成金的烏托邦。

相反地,《但願人長久》更多捕捉到的是只求三餐溫飽的零工階級,只求日子能安穩度過,但願在時間長河裡能和家人能長住久安。似乎一切燈紅酒綠的香港生活中,就只能存於移民夜深人靜的夢囈裡,近在咫尺卻始終搆不著邊。相比起《金手指》的酒池肉林,不免替這些辛勤工作的勞工感到唏噓。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無法脫離的傷痕記憶

電影裡的兩個女兒林子圓、林子缺同樣也在身分轉換間,試圖想要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為自己的身分鑄下新的意義,複寫過往的家庭路程。

▲電影裡的兩個女兒林子圓、林子缺同樣也在身分轉換間,試圖想要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來源:《但願人長久》電影海報

林子圓在中學嘗到了愛情的甜頭,然而,不久也因為陪伴的分歧而使得雙方走遠。看著爸爸吸毒、對媽媽施暴,林子圓的向外求援,是許多家庭受創的孩子共有的救贖信仰:透過外部創建的親密關係彌補該享有的陪伴與安全。

2023 年的電影《年少日記》同樣也捕捉到了創傷經驗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同為香港導演的卓亦謙,描寫了中學教師鄭有俊(盧鎮業飾),在學校發現一封沒署名的遺書後,開始回憶起自己充滿暴力與遺憾的童年往事。壟罩在童年目睹哥哥自殺的陰影,使得鄭有俊和妻子走向了離婚的道路。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精神分析獲得最大的發現,正是童年創傷經驗會成為往後親密關係的阻礙,再現了孩提時期面臨的恐懼與不安。來源:維基百科

潛藏在無意識深處的童年創傷記憶,竟然在兩個不同的角色身上發揮了類似的作用,彷彿在親密關係裡的糾紛,也是童年創傷的延伸。不論是林子圓或鄭有俊,兩人都試圖淡忘童年記憶裡的苦難,不過,越是否認原生階級、家庭傷痕,越是會在未來鑄下須被彌補的關係難題。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精神分析獲得最大的發現,正是童年創傷經驗會成為往後親密關係的阻礙,再現了孩提時期面臨的恐懼與不安。「無意識裡沒有時間流逝的結構,創傷將永遠存在,」彷彿逃離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否認自己的過往,不過佛洛伊德接著說

「不過,透過夢境的再現,個人有機會與自己的過往和解。」

不是所有關係都需要和解

祝紫嫣正是想透過《但願人長久》傳達的訊息,每道關係裡的難題,並非都能像佛洛伊德輕鬆地和解。個人經驗的複雜性,讓和解多了好幾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導演祝紫嫣說「不是所有關係都可以和解,只是我們可以嘗試去理解那個不容易,就算他再不好」。來源:JET雜誌

祝紫嫣在專訪中提到:

「不是所有關係都可以和解,只是我們可以嘗試去理解那個不容易,就算他再不好,我們也曾經有很好的時候。

實際上,同理原生家庭的難處正是和解的前提,即使未能真正和親人、伴侶和解,至少也邁出了勇氣的步伐。祝紫嫣強調:

「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讓自己不要那麼痛苦,如果觀眾覺得,跟父母切斷是比較舒服的,關注自己的感受還是最重要的。」

▲林覺民晚年和兩個女兒同坐一張桌子用餐,有些許尷尬地留下了三人的合照。沒有直白的道歉,也許這樣的相遇,就是最好的和解。來源:《但願人長久》電影海報

《但願人長久》的英文片名 “Fly Me to The Moon” 映照著林覺民兩個女兒的名字:林子「圓」林子「缺」。如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福禍也總是相依,林覺民晚年和兩個女兒同坐一張桌子用餐,有些許尷尬地留下了三人的合照。

沒有直撲內心的道歉,也沒有賺人熱淚的相擁,也許這樣的簡單相聚,就是最好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