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裂》| 一針回春劑,看見鎂光燈下的名人剝削

1 / 1

----------。

今天看完《懼裂》(The Substance)
我只能說這絕對是一部你不想再看第二遍的電影

---

導演 Coralie Fargeat
在設計女主的命名頗有巧思

Elizabeth Sparkle 和 Sue
兩個角色的命名都具有象徵意義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𝐄𝐥𝐢𝐳𝐚𝐛𝐞𝐭𝐡 𝐒𝐩𝐚𝐫𝐤𝐥𝐞 的光芒與閃耀

Sparkle 象徵著 #閃耀#光芒
以及追求 #幸福的渴望

導演選擇這個名字
是為了表現女性被期望要光鮮亮麗
成為眾人焦點

▲Sparkle 象徵著閃耀光芒,以及追求幸福的渴望。來源:《懼裂》電影劇照

Elizabeth 則是一個具有指標性的名字
讓人聯想到過去的電影巨星
(也包含了皇室貴族的姓氏)

導演希望藉名字
連結電影探討的女性形象議題與歷史脈絡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𝐒𝐮𝐞 的性暗示

導演認為 Sue 的發音形狀帶有 #性暗示
類似於 #蘿莉塔#性感娃娃 的形象

這個名字象徵著社會對女性外貌的 #物化#性化
以及將女性價值與性感聯繫在一起

▲導演認為 Sue 的發音形狀帶有性暗示,類似於蘿莉塔或性感娃娃的形象。來源:《懼裂》電影劇照

Sue 在電影中代表了
Elizabeth #渴望成為的完美形象

但如同電影直面諷刺的
這種完美純粹■ 是建立在#男性凝視#社會期望 之上

---

導演希望電影能讓觀眾感受「#慈悲與自我接納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從訪談中,可以分析出《懼裂》傳達了這些訊息:

■ 不批判追求社會期望的女性

電影並沒有責怪 Elizabeth
 追求社會對女性外貌的期望
而是試圖讓觀眾理解背後的原因

導演強調,社會的價值觀
長期將女性的價值與 #外貌#年輕#性感
甚至和 #生育能力 聯繫在一起

▲電影並沒有責怪 Elizabeth 追求社會對女性外貌的期望。來源:《懼裂》電影劇照

女性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
難免會認為追求這些外在條件
認為是獲得 #愛與存在感的唯一途徑

電影對 Elizabeth追尋社會認可的行為
展現了理解和同情,而不是批判這本身
體現了一種慈悲的態度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著重於主角內心的掙扎和自我批判

電影透過私密的鏡頭語言
側重於呈現 Elizabeth 如何看待自己
(像是在廁所不斷照鏡子、梳妝的畫面)
而不是外界對她的評價

▲電影透過私密的鏡頭語言,側重於呈現 Elizabeth 如何看待自己。來源:《懼裂》電影劇照

Elizabeth不斷地將自己的身體

#推向過度性感化的處境

這種行為反映出她內心的焦慮
和對自身(身體)的不安全感

電影將焦點放在 Elizabeth 內心世界的掙扎
讓觀眾更容易對她的處境產生共鳴
並對她的行為產生理解、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