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 3 件事,掌握人生的契機
1. 讀書
作者表示,要決定自己人生的話,讀書是最棒、最快、最有用的方法。這裡說的讀書不是教科書,而是書店裡賣的那種,就是誠品書店裡會賣的書啦。
但作者提到,並不是讀什麼書都好,首先要避免的書就是「暢銷書」。因為暢銷書=許多人讀過的書,那麼這本書的知識就會變成許多人所知道的內容,一點都不稀缺。
所以作者建議我們多讀「冷門書」「賣不好的書」,因為這些書普遍生硬,沒什麼人讀。如果你讀了的話,那麼你就能得到稀缺的資訊。在這個資訊社會,擁有稀缺資訊的人才有價值。
我自己也不太愛讀暢銷書,但我的理由跟作者不太一樣,理由有二:「閱讀習慣終將破裂」和「很難建立知識體系」
閱讀習慣終將破裂
暢銷書是網路上的媒體、廣告、名人、專家捧出來的,如果你一直讀「被捧出來的書」,那閱讀這件事對你來說就是由他人所主導的行為,並不是由你自己主導的。若非由你自己主導,讀書這件事就無法維持的長久,閱讀習慣最後會破裂。
世界知名的閱讀推廣者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鼓勵大家「自由自主」閱讀,也就是跟隨自己的興趣來挑書,而不是受外界左右來選書。
很難建立知識體系
如果你有機會去誠品書店,可以站在暢銷書書牆面前,分析一下這些書的主題是什麼。分析完你會發現,每本暢銷書的主題幾乎都不一樣,這本講理財,另一本談自我成長,旁邊這本談心理學,讀完它們很容易就成了腦中的大雜燴,難以建立知識體系。
2. 建立習慣
如果想要持續提升自己,繼續做那些難而正確的事(運動、閱讀)的話,那麼就一定要建立習慣。把任何困難的事情習慣化,之後做起來就會格外輕鬆、毫不費力。
作者提到一個培養習慣的關鍵,就是「不依賴動機」。
大眾普遍的認知是,動機愈高愈好,因為這能驅動一個人去做一件事,尤其是困難的事。所以大眾認為,做一件事的動機愈高,就愈容易培養習慣。
假如一個人想要培養健身習慣,但他很不想做,所以他需要上網看一些能被激勵的勵志影片,好讓自己的情緒被這些影片感化一下,最後才產生了「想健身」的動機,才甘願去健身房運動。
這樣是不是很麻煩?這個人得花費一番力氣才能讓自己有動機,旁人看了也覺得荒謬。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 Wendy Wood 曾在她的著作《習慣力》提到她自己的研究成果:當受試者表現出一個習慣行為時,他們會不帶情感地去做這項行為。
這項研究成果說明了我們不該利用動機培養習慣,因為動機是被激勵出來的,它是有情感的;如果我們想要成功培養習慣,就應該不帶感情地做一項行為。所以動機真的不可靠。
養成習慣不靠動機,那要靠什麼?靠意志力。
意志力完全可靠,因為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有意志力,你能用它來做任何你想培養成習慣的行為,而且還不需要帶情感地做。
3. 利他
利他,就是當一個給予者。利他=利己。
利他的具體行為是什麼?例如為一個陌生人開門、讓著急的人先排隊結帳、隨機幫陌生人買單(我很窮,還沒做過)。總之就是做些為他人著想、讓利給他人的事情。
那麼利他具體上有什麼好處?作者在書裡並沒有詳細解釋,不過我知道利他有三個好處。
幫助創新
《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一書指出,幫助人們,也就是利他行為,可以讓自己更有靈感、更有創意。
利他行為使你走出自己的腦袋,更聚焦於外面的世界,如此就較能夠採納別人的觀點,增強自己的擴散性思考,有益於創意。
引來合作
《內在原力》作者愛瑞克曾說過,人生並不是場零和遊戲,而是可以共贏、共創奇蹟的遊戲。具有利他之心的人將釋放出一種獨具吸引力的訊號,吸引較多的人願意接近、與其共事。
「用自己的蠟燭點亮別人的蠟燭,可以照亮別人,自己的亮度也不會減少。」
看見大格局
助人為快樂之本,利他會給自己帶來快樂。
美國學者拉布(A. A. Labroo)和派翠克(V. M. Patrick)在研究中發現,心情對我們的想法有很大的影響。
他們利用各種操控心情的技巧來做實驗(請受試者去想他們人生中最好和最壞的一天),然後測試受試者對抽象想法的能力或喜好程度。從研究中發現,快樂會讓人抽象思考,這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大格局。
本文章轉載自 進化村的閱讀心得文章〈《28歲決定你的人生》心得|做這 3 件事,掌握人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