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影視敘事改變社會對身障者的刻板印象
影視作品是社會文化的重要媒介,能深刻影響大眾對某些群體的認知。然而,身障者在影視中的形象長期以來往往被簡化為三種刻板印象:
- 反派
- 受害者
- 超越自我英雄
這些刻板印象既削弱了身障者的多樣性,也扭曲了他們的真實生活經驗。因此,創作者有責任在敘事中更加真實地呈現身障者,並挑戰既有偏見。
刻板印象的形成與影響
在影視中,帶有身體或面部差異的角色經常被塑造成反派。
例如《007》系列中的反派常因外貌特徵被視為邪惡的象徵。這種刻板印象不僅加深了對外貌與內在道德之間關聯的誤解,還使得身障者群體被邊緣化。
▲《007》系列中的反派常因外貌特徵被視為邪惡的象徵。來源:IMDB
另一個常見形象是無助的受害者,這類角色通常以博取觀眾同情為目的,忽略了他們的能力與自主性。
此外,「超越自我英雄」的形象雖然看似正面,卻也暗藏問題。這類角色通常被塑造成因克服身體限制而顯得異於常人,從而使身障者的普通生活看起來像是不足取的目標。
-
實現更多元敘事的挑戰與可能
一部成功挑戰這些刻板印象的電影需要的不僅僅是真實的劇本,還需要幕前幕後的多樣性。
例如在《非常男人》(A Different Man)中,殘疾演員 Adam Pearson 扮演一位外向、成功且有趣的角色,徹底顛覆了以往內向、退縮的形象。
他指出,許多關於殘障的故事往往因缺乏諮詢與真實經驗的參與而顯得空洞。這正是創作者應該改進的地方。
▲在《非常男人》(A Different Man)中,殘疾演員 Adam Pearson 扮演一位外向、成功且有趣的角色。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
如何改變影視中的敘事模式
- 擴大身障者在創作中的參與度
身障者的親身經驗能讓敘事更加真實且有共鳴。導演與編劇應積極與身障者諮詢,甚至讓身障者參與劇本創作,以避免不必要的偏見。 - 創造普通人的角色
身障者在影視中不應僅限於特殊身份或經歷。他們應該被描寫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情感、煩惱與目標,從而改變大眾對他們的單一印象。 - 避免利用身障博取情感共鳴
創作者應警惕敘事中淪為情感剝削的可能,避免將身障者形象簡化為引發同情的工具,而是應該展現他們的複雜性與多樣性。 - 重視身障者導演的聲音
身障導演能從內部推動敘事模式的改變。讓身障者擁有更多創作的自主權,有助於打破刻板印象,呈現更多元的視角。
▲讓身障者擁有更多創作的自主權,有助於打破刻板印象,呈現更多元的視角。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
真實影響:改變觀眾心態
影視敘事的改變能直接影響大眾對身障者的態度。觀眾開始理解,身障者的生活並非僅僅圍繞著挑戰與克服,而是與任何人一樣,包含著喜怒哀樂與多元可能性。
正如 Adam Pearson 在受訪時指出,當一個角色被真實而全面地呈現時,觀眾不僅能感受到共鳴,也會開始重新審視對身障者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