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走跳扭到腳不停歇(下): 京都錦市場、雜誌與空有外表的章魚
來到陌生的國家,逛一逛當地市場絕對是最快融入當地常民文化的一種方法,從販賣的東西、市場的環境到販賣東西的方式,等等的這些小細節都顯現了當地產業、環境氣候與文化特色。如果說「築地市場」是東京的廚房,那擁有400多年歷史的「錦市場」就是京都的廚房,應該也有人跟我一樣,比較享受離峰時間的逛街氛圍,人少又自在,但想在不擁擠、逛起來舒服的環境下逛錦市場是不可能的,畢竟早上才有豐富、新鮮的品項,而且市場就是要熱熱鬧鬧的才有趣,要是所有商販的老闆都朝我一個人微笑大喊歡迎光臨,我恐怕也會壓力爆表,加上我曾經在傍晚順到來這裡看看,大部分都已經拉下鐵門,只剩下少少的熟食攤販還開著。
所以在京都找住宿的人,再次誠摯的推薦我住的地鐵三条京阪這一區(介紹的文章點這裡),早上想要到錦市場吃早餐,雖然比較遠一點點,但可以順便先到鴨川(文章點這裡)沿岸坐著發呆,再到外面的商店街晃晃,許多特色小店、古著店林立,慢慢走就會到了,若要搭地鐵來的人,則可以選擇在烏丸線的四条站、河原町站,或是阪急線的烏丸站、四条河原町站下車。
雖然我住的膠囊旅館(紅色箭頭)已經歇業,但若是住在三条附近的人,可以沿著這樣的路線走,沿路非常好逛,除此之外,黃色線包圍的地區,或是紅色線以外的地方,也有豐富的店可以逛,所以非常推薦從三条走過去!
從膠囊旅店走到錦市場,可以先從三条名店街進入,瞬便逛逛外面的各式小店,古著、小吃、選物店應有盡有。
不知道其他市場怎麼樣,但我覺得錦市場和台灣市場最大的差別,除了價錢比台灣貴很多、建有三角頂蓋,不管什麼天氣都能逛之外,就是會把「試吃」行銷發展到極限,店家除了賣生食之外,還會兼賣各種以自家產品製作的熟食,比如說賣豆腐的店除了生豆腐,還會兼賣豆漿和豆漿做的甜甜圈,賣牛肉的攤販同時賣生牛肉、現烤牛肉或是牛肉漢堡,賣雞蛋的店家則賣起各種口味的自製玉子燒,而賣米店家也會販賣現烤醬油米餅,其他比較一般的烤串當然也很多,總之來講,品項販賣的方式是以樹枝狀的方式多元的向外伸展,活像在看一本內容豐富的pop up美食雜誌。
再看看目前正熱的珍珠風潮,從珍珠奶茶、珍珠火鍋到珍珠奶茶護唇膏,雖然市場販賣和珍珠熱潮的操作是完全不同目的,但日本人似乎非常熱衷做這樣的事,而且很多時候這棵樹會往你從來未想像過,甚至莫名其妙的領域生長,而這正是厲害的地方。日本雜誌產業在內容製作上更把這一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比如說講茶除了推薦的茶葉、各種茶的專用器皿、甜點,還延伸介紹跟茶有關的電影、書、文化與音樂等等,如果再從其他角度切入,則又可以介紹更多。
雖然現在手機網路這麼方便,雜誌產業也面臨銷量降低的危機,不過這些有趣的雜誌仍然有其不可取代之處,提供的是一種需要「全面理解」的新觀點,像這樣無限延伸的內容換到網路上平台展示的話,整個內容會被一篇一篇的切割開來成為單篇文章,可惜的地方就在於,由於我們在網路上閱讀過目的速度是很快的,也不會記得我在這個平台上前一次看到的文章和這一次看到的有什麼關聯,基本上讀者只會接受到片面的資訊(以剛剛講的茶為例,可能讀者只讀了哪裡有好吃、復古的喫茶店,但完全不知道編輯更想講的其實是茶的歷史文化),而編輯精心策劃的「切入點」則很難被理解,畢竟「切入點」是需要靠一個個的小主題去建構,並融會貫通才有辦法完整的感受某個觀點的核心精神,雖然我們也可以設想讀者都很好學,會自己google延伸資訊以求深入了解,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也邊走邊隨意吃點東西。其中我個人覺得最厲害的美食,是一小杯份量超少的蕨餅,剛開始見他們一杯杯插在冰塊上,只為了解解饞,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結果吃一口後就發現他的絕妙,厲害的反而不是味道多精緻、好吃,而是咀嚼之間黃豆粉所散發的自然甘甜(有的會另外再加很多砂糖,完全無法接受),和與市售蕨餅有些不同的口感,Q彈但仍然有著綿密、滑順的嚼勁,口感有點接近再軟爛一點的麻糬,柔軟的身軀讓黃豆粉得以好好沾附,做為錦市場巡禮的結尾再好不過,缺點就是實在又小又貴。
新鮮的各式海鮮烤串也是必嚐,奶油烤干貝很棒
喝一點豆腐專賣店的現磨豆漿。只能說日本的飲料真的小到沒有極限(當然也就貴的沒有極限),這在台灣可能是試喝的量,但還是沒在客氣的收我150日圓。雖然不建議喝豆漿,但建議可以品嘗他們家自製的豆腐甜甜圈,沒有拍下店鋪,但只有那家有在自家攤販貼甜甜圈和豆漿的販賣標示,很好找。
另一樣我認為最古怪的食物,當然就是看似是醬油章魚,裡面實則塞了不知道怎麼進去的鵪鶉蛋的「章魚魚蛋」,這個東西在網路上也引起熱烈討論,不外乎因為他古怪又真實的組合與造型,而且還不只一家店在賣。嚐了一根之後發現外表應該只是噱頭,味道鹹口偏甜還有點難咬,其實非常普通,裝有鵪鶉蛋的頭部吃起來口感偏硬,不過對於第一次來錦市場的人,絕對是要列入嘗鮮清單的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