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聚焦|《超感應》:減半的痛楚、倍增的友誼
⠀⠀⠀
故事敘述一名有著透明氣質、純真笑容的少年.朝戶,來到一個無名的鄉下小鎮,某天被街頭小混混欺負之時,為外表放蕩不羈的健夫所搭救;健夫因幫助朝戶而使得手掌受傷,這時朝戶抓起他的手,專注地凝視傷口,過了片刻,健夫手上的傷痕漸漸消失,而同樣的傷痕卻出現在朝戶的手上⋯⋯。
⠀⠀⠀
此片改編自日本作家.乙一的作品《被遺忘的故事》其中所收錄的短篇小說〈傷〉,日方將電影取名為《KIDS》,而台灣則將之譯為《超感應》。以下若有提及片名的部分,將沿用原片名《KIDS》。
⠀⠀⠀
首先來談談《KIDS》此片名的由來,據我推測,它可能有兩種涵義,其一,在原作故事裡,健夫與朝戶其實為年僅 11 歲就讀特教班的孩子;其二,在日文中「傷」的發音與 KIDS 非常接近,再者,健夫外貌成熟,亦在汽車廢棄處理廠工作,和一般成人沒有兩樣,而朝戶雖不是就職當中,卻也已經是高中生的年齡,再怎麼看,這兩人都不算是小孩子。但這兩人的內在還存有赤子之心,有一道從孩提時候留到現在的傷疤,也因為他們的內心純真如孩子一般,一遇到外在的種種挫折,就更容易受傷。台灣片商將之取名為《超感應》,多了一點科幻味道,卻少了原作想傳達的精神。
⠀⠀⠀
⠀⠀⠀
本片最大的敗筆,我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對先讀完原著再來觀看此片的觀眾而言,這樣的改編雖不特別亮眼,但也恰如其分;不過對未看過原作的觀眾來說,故事的進展略嫌稍快,人物的心理鋪陳還有發揮的空間,若能補足這點,更能增強戲劇的張力。第二,本片最重要的主角.朝戶,導演及編劇似乎有將他與母親的衝突、矛盾關係給簡單化的嫌疑,削弱了朝戶在車禍現場一心求死的動機。第三,不知道導演是想凸顯車禍現場的慘烈或是為了營造沉重氣氛,那一段略嫌冗長的遠景空拍鏡頭,我認為不但沒有達到導演想要的效果,反倒讓我有種在看捲動的清明上河圖的錯覺。
⠀⠀⠀
但此片並非毫無看點。原作故事的格局本來就小,因此改編後的電影自然也不會脫軌太大。「友情」是這個故事的主軸。在影片裡,健夫總是將不斷伴隨而來的煩躁,發洩在街頭小混混身上,多次與他人打架,是鎮上的「問題人物」;朝戶則是抱持贖罪的心態,帶著微笑,一遍又一遍地接收他人的傷痛。即便如此,他們心中的傷口始終沒有痊癒,心裡也未曾真正好過。直到兩人的相遇,才慢慢開展轉圜的契機。
⠀⠀⠀
⠀⠀⠀
電影後段的高潮,車禍現場的那一幕,朝戶對著健夫哭訴心儀的女孩離開他,連在獄中服刑的母親也不肯原諒他,使他覺得自己是沒人要的孩子;於是他失去活下去的動力,想藉由轉移受難者的傷口到自己身上求死的時候,健夫反倒對他大喊:「這世界並不是只有親情啊!」這句話深深地撼動我了。
⠀⠀⠀
對於現代越來越疏離的人際關係,不論是遠居在外的遊子,或是住在自己家裡,卻有著彷若寄人籬下之孤獨心情;我們唯一能渴求的,便是與你年齡相仿的朋友及同儕。我們或許都曾有這樣的想法:若是有個能與我分享快樂、分擔煩憂的知己,那該有多好?《KIDS》便是將這樣單純卻難以實現的理想給傳遞出來了。
⠀⠀⠀
⠀⠀⠀
故事中最動人心弦的是這句話:「還記得一人一半嗎?把你身上的傷分一半給我吧!這樣傷就只剩一半,痛苦也只剩一半⋯⋯」健夫在車禍現場對朝戶如此說道。朝戶終於放棄尋死的念頭,將一半的傷轉移到健夫身上。而後,天空降下了大雨,似是在撲熄火災的同時,也連帶了洗刷他們心中那道難以抹滅的疙瘩。
⠀⠀⠀
當他們在醫院的病床上醒來,發現對方身上都帶有與自己一模一樣的傷口時,不禁莞爾一笑。雖然傷痕並不容易抹去(無論是看得見或看不見的),但有對方願意幫自己承擔苦痛,那麼未來仍有一絲希望,使人能夠抱持著勇氣走下去。本片結尾充滿希望的轉圜,而非讓主角繼續悲情下去的安排,再輔以愉悅輕快的片尾曲,這是最令我滿意、激賞的地方。
⠀⠀⠀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它沒有什麼大道理想要闡述。可就是因為如此微小、如此單純,它更可能發生在我們的四周,只是我們太容易輕忽而過。我想,《KIDS》的魅力就在於此。
⠀⠀⠀
⠀⠀⠀
2008.5.30
⠀⠀⠀
#乙一 #玉木宏 #小池徹平 #栗山千明 #被遺忘的故事 #KID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