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打工度假開跑,韓國求職的各種常見問題#2024版本

1 / 1

隨著韓劇與K-POP的流行,想到韓國工作的人增多,「韓國求職」的問題,似乎也變成每年至少都會被問個兩、三次的問題。總結一句直接破題就是韓國求職比幾年前更為競爭,條件限制也更多。今天整理2024年常見問題統一回覆給大家。

工作機會多嗎?

在我剛來韓國的時候,韓國的留學生與外國人還沒有現在這麼多,甚至是求職時提到自己是台灣人時還會被問說「是泰國嗎?」,當時還有同業的韓國人跟我說「我真的很少在業界看到台灣人耶」。而現在狀況不同,隨著台灣留學生與中國留學生的增加,加上韓國電視節目對台灣的介紹,韓國人對於台灣的認識較十年前多很多,然而台灣人得競爭的對象也從台灣人、朝鮮族、中國人升級到會中文的韓國人,整個求職競爭者變多很多。

曾經我以為韓國人的中文是能好到哪,但直到我連續遇到兩個中文好到沒講不知道對方是韓國人的程度,我才感受到絕對不能讓自己停留在原地,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會被超越。我自己體感大概是2016~2019左右,也就是疫情前有關中文的工作機會比較多。只是當時刷韓國的人力銀行,偶爾還是會看到3000萬韓圜以下的年薪(約台幣71萬)。疫情後,至少目前的社會有復甦的感覺,不過似乎沒有疫情前機會這麼多,但好處是幾乎很少看到3000萬以下的年薪(依照韓國目前的物價來看,年薪3千萬以下的確偏低薪了)。

如果跟疫情前相比,我覺得機會不是沒有,只是的確比較少。如果是以大企業來看,這一、兩年的確蠻多企業是轉向人事凍結的狀況,不是完全不開缺,而是開的缺比較少,針對正職的缺採用更為謹慎。而非正職的契約職、約聘職缺更多一點,轉正率似乎也趨於保守。

我在台灣工作過,為什麼工作經驗不被採用?

這個問題大概不只一個人問過我,但其實立場改變一下也許大家就能懂了。很多人可能在台灣工作1~3年甚至更久,會認為自己的工作經驗應該被認可,為什麼到了韓國後工作經驗不太被認可,甚至得從新入開始熬?

其實這個問題當然得針對產業、工作難度等細節去作探討,只是就大方向來說,以我自己體驗到的感覺就是「你沒有在韓國工作過,他們無法判斷你能否適應韓國職場,也無法確認你能否跟韓國人一樣用韓文工作無阻,所以對韓國人來說你在韓國就是一張沒有工作經驗的白紙。」因此即便你在台灣已經不是新鮮人,到了韓國還是要重新熬。

不過有個但書,那就是你如果出自於歐美體系的大企業正職,就是那種說出口不用查就知道的大企業,你的職缺也是具有技術性的工作,那恭喜你很可能跳出這個刻板印象。至少崇洋媚外的韓國人,大概87%會先認可你一下。

我在台灣當業務助理/國貿助理/船務好幾年,這樣過去韓國找工作是不是也有辦法跟他們競爭?

這個問題呈上述的回答,答案是不一定。我也曾經做過業務助理,但老實說我一直覺得這些工作在台灣同樣被劃分在文組缺,世人容易覺得替換率高、投履歷的競爭也很激烈。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同樣的狀況其實放在韓國也很類似,而且在韓國反而成為更弱勢的群體,原因就是「因為你不是韓國人」。聽起來莫名其妙的理由,在你找工作的道路上,你一定會反覆因為這個理由而碰壁。的

確很多貿易用語其實是英文,貿易流程上應該也沒有太大的差異,然而就是那個「慣用語」讓韓國人更習慣採用韓國人。你能不能像韓國業界工作很久的人一樣很快上手,能不能很流暢的工作便是最大的考量。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在韓國找工作,就算在台灣有工作經驗,還是建議直接看新入的缺吧,除非你的工作專業性與獨特性很高,不然「經歷職」的可能性真的低蠻多的。

我發現在韓國的新入年薪跟我現在在台灣領的薪水差不到很多,這樣我有必要嘗試嗎?

其實每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我真的只能說你自已的人生你自己決定

單純看新入薪水的確可能跟台灣差不了太多,也許會比較好,但畢竟韓國的物價也高,一餐8000韓圜(約台幣190)我都覺得很便宜了,選擇到海外工作勢必要符合自己想要的待遇才值得,但自己想要的待遇是多少?每個人的標準就不同了。

我只能說如果是拿工作簽的話,其中一個條件是年薪必須符合韓國GNI 80%,以今年的數字來算約3500萬年薪(大約台幣83萬)才能請工作簽。而工作簽的請簽條件便是我前面會說限制更多、條件更嚴苛的原因。因為不只是你自己需要符合請簽的資格,另外公司也得符合能請外國員工的資格才能申請。

所以很多公司其實更傾向選擇已經有簽證的人(多半就是居住簽、永居簽或結婚移民簽,這就可以避開所謂3500萬限制的問題,簽證也因為不需要公司申請而省事很多)。另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是,對於一般中小企業來說要花3500萬韓幣去請一個完全沒經驗的新人多少有點風險,所以他們也就寧願選擇便宜又好用的朝鮮族或是韓國人。

自從韓國政府對於外國人採用的標準提高為「以必要性的尖端人才為主」以後,整體的請簽資格就變嚴格許多,也有許多留學生因為這項限制更難找到工作。只是獲得工作簽以後也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工作簽其實也像是變相的賣身契,因為你的離職需要雇主的同意。

我以前覺得賣身契這種講法是個都市傳說,直到我真的聽到有外國人因為原雇主不放人,導致找到新工作也無法想離職就離職,一直這樣斡旋一、兩個月了許久,好不容易才離職後,我終於相信真的有雇主會抓住這點,讓你無法說想離職就離職。而且工作簽多半是跟公司綁在一起,沒銜接好的話很容易在離職後簽證就失效。總之,韓國就是一個想賺外國人錢,卻對於外國人簽證發給嚴苛到有時讓人覺得很找碴的國家。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什麼個性的人適合留在韓國?

很獨立的人。如果是早期的話,我可能會說是能獨立解決事情的人。但現在的話,我會加上「能獨處」這個條件。除了適應韓國職場外,到韓國這麼久了,曾經同期抵達韓國的台灣朋友,蠻多都因為簽證為題或是其他人生課題而選擇回台灣。年輕人又外向的人也許會選擇在這邊交很多朋友,但可能我是內向人又對於社交這件事感到疲憊了,所以會連絡的台灣朋友就是固定的幾個人,這些人多半也都待了10年甚至更久。大家也許有家庭、也許事業有成,但共通點都是不需要依靠他人就能生活得很好。

如果我沒有來韓國,那現在的我應該是個無敵爛軟的媽寶,因為我在大學同學裡面也算是一個莫名天兵的人,就是平地也能跌倒、吃東西很像嘴巴破洞會一直掉的人,只要在台灣我就有很多同學朋友跟親戚可以讓我依靠,遇到問題我就不需要自己解決。只是到了韓國遇到太多妖魔鬼怪,所以讓自己堅強很多,要問我什麼樣的特質適合在韓國生活…我覺得適應力好,夠堅強獨立就好,即使內向也無所謂,內心堅強一點、懂得讀空氣就好。

韓國工作這麼辛苦,你是為了什麼而撐著?

為了錢,這不是我第一次表態,但我覺得我已經沒有剛來韓國的熱誠與新奇,韓國的一切對我來說已成日常,支持我撐下來最大的誘因是某種程度上我的經歷已經被認可,我也熬過前三年最辛苦的階段。

身為學渣的我在台灣可能最多領中位數的薪水,給完孝親費又負擔自己的對外保險費以後,我的薪水可能無法到我想買什麼都能不用思考太多就買的程度。跟在韓國工作的一些台灣人聊天也發現,也許我們的日子不是像有錢人那樣想買什麼,連想都不想就能買,但至少可以在扣掉房租跟生活費以後,還有多餘的金錢可以娛樂,另外還能存一些下來。

特別是我有朋友曾在台灣是北漂族,他曾說過北漂時,很常發現自己手頭很緊,能存下來的金額也很少,常覺得自己很像窮忙族。然而在首爾,即使要租房,就算生活費物價比台北貴一點,但不至於讓他有種好像繳完生活費,自己就沒有錢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除了薪水以外,其實我覺得就制度來說,韓國的雇主比較少有想拿香蕉請猴子的感覺,多半工作久了,針對你的工作經歷與表現,其他的公司會願意以相對的報酬給你OFFER甚至出資挖角。

工作滿一年後也能獲得15天特休,以特休來看是比台灣多一點,有的公司還會有額外的暑假。不過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有時候可能制度比較沒有這麼完善,求職時的確還是有些該注意的部分要自己確認。

講了很多光鮮亮麗的好處,不免提到缺點的部分。所有的事情都一體兩面,當你選擇踏上這條路時,希望這個選擇是為了你自己而不是為了他人。不然當你失去那個誘因時或是你發現這個選擇是錯誤時,你很可能就會怪罪於他人。

這條路上你可能因為找房子、簽證等問題得獨自面對與解決,甚至在你年紀大了以後,會像我一樣一度面臨自己的父親生病離世的過程。你會面臨人生不同的階段與抉擇,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你很煎熬。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我的確因為跟家人相處的時間較少,很容易有種自責感。但我也以我自己的方式,選擇每天跟我媽視訊兩次,至少每天空出一小時陪我媽視訊聊天來彌補。要問我後悔嗎?我覺得是我做的選擇,的確我的父親走得比較早,讓我覺得有點遺憾。但我也感謝在我發生很多事情時,有許多貴人的幫忙與協助,因為是我自己做的選擇,所以我不會去怪罪他人,只是無法兩全其美很遺憾,不過我想這是我自己的人生課題。我選擇以我做得到的方式,無倫是每天跟家人聯絡還是經常有時間就回台灣陪陪家人,這一切都是我希望讓自己能夠做到我能做的事。

相信每個遊子也有不同的感觸與課題,最終都希望選擇踏出家鄉的你是為了自己而做出這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