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來防疫】心裡的傷,身體會記住:創傷後的獨處時刻

1 / 1

#木的DJtime 

生活一天一天過去,好像也慢慢習慣了有疫情的日子,病毒可近可遠,最近又聽到了誰誰誰確診、誰誰誰居家檢疫,新聞不斷地播放著確診數字及死亡人數,驚覺自己對這樣的播放已經習以為常。

仔細思考過後,生活中或多或少累積了有深有淺的創傷,疫情或許勾起過往累積在生命中的經驗,而這些創傷點點滴滴影響著我們的應對進退,連帶也讓我們在詮釋他人行為時有不同的結果。

💡創傷下建立安全感

在創傷的相關理論中指出,一個人遭遇創傷,若要對生命感到安全,會以以下三項反應來達到安全的目的

1️⃣社會連結:尋找親朋好友的陪伴跟支持

2️⃣戰或逃:當下以攻擊反抗或逃避的方式因應

3️⃣僵呆、崩潰:全身無法動彈

(圖片取自:網路)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在了解了基本的概念後,我們要來介紹一個生理上十分重要的神經系統:腹側迷走神經

1️⃣能夠有效協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 交感神經:吸氣時會啟動,此時心跳加速
  • 副交感神經:吐氣時啟動,協助心情平靜

2️⃣看到別人對自己微笑時,我們能夠有所反應、對同意的事情會點點頭

3️⃣創傷通常發生在腹側迷走神經失去功能時

由此可見創傷與我們的神經有很關鍵的連結。

💡創傷知情的重要性

在疫情期間,整體經濟狀況蕭條,或許喚起了對生死的焦慮、對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擔心、親友的離世、無法與家人相聚的失落、與家人過於緊密的粘膩,甚至是家暴等等。每個人都在面對集體危機事件下的焦慮情緒,會呈現出不同的行為反應。

(圖片取自:網路)

如果能夠帶著「理解行為底下必然事出有因」的視角,能夠讓我們不那麼快給予評斷,為自己延展開更多理解的空間與彈性。

💡為你的認知思考設下停損點,開啟身體知覺

有沒有過你越不想記起某件事情,腦袋會更充斥這樣的畫面,你越告訴自己我現在不想吃BTS聯名的麥當勞雞塊,腦袋中的紫色包裝袋就開始浮現(如下圖XD)。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圖片取自:網路)

面對創傷事件,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是觀察身體當下的感覺

例如:當跟上司說話時會莫名的越來越快,當下的身體感受可能是焦慮、緊張、氣憤。如果將注意力一直放在「思考與上司說話何以越來越快的原因上」,可能會陷入這樣的情境裡,即使找到解答,但卻對整體反應僅有有限的幫助。

所以,回到正念上去覺察自己身體的呼吸與感受,反而能夠為自己建立穩定。

「越是把感覺推開,越可能被控制」

💡淺談述情障礙

有時候在面對創傷事件時,人會不由自主的切斷感覺的源頭,因為感受太疼痛、太揪心,導致在描述自身情緒時難以說出口。這是述情障礙,不是DSM-5(精神疾病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的診斷,然而卻在許多人身上會發現。

這樣的過程可能導致自傷、自殺的發生,或是用其他不同的行為表現出來。在外界看來,這些行為被主流價值的多數者貼上「有問題」,可能被投以異樣的眼光,如果在下評斷前能思考這樣的行為反應可能源自於「感受情緒與表達有生理上的困難」,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不太把自己心裡的話說出口。

所以,重新建立與身體的連結是需要被重視的,可能是一段空白時間的自由書寫、站上瑜珈墊、一個人的獨處時光、簡單的呼吸吐氣。

(圖片取自:網路)

今天的分享從疫情連結到創傷,創傷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生活中事件來來去去,創傷可大可小,可能是單次事件,也可能是一段長期的經驗,只要對你而言是創傷,那就是。在這段疫情期間,可能因著生活上的變動、獨處時間增加,有一些潛藏在心底的感受浮現,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給有這樣感受的人一些方向🙂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參考資料:《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出版社:大家出版

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

譯者:劉思潔

防疫期間若需要心理支持資源請見下方連結,或是可以進一步透過IG、臉書粉專詢問我們唷:

*心宅配傳送門:請點我

*線上諮詢是什麼:請點我

#trauma #traumatic #PTSD #陪伴 #獨處 #情緒 #難過 #自由書寫 #療癒 #心情 #瑜伽 #控制 #創傷知情 #悲傷 #害怕 #恐懼 #台北諮商 #新北諮商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圖文插畫家麗莎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大家好,我們是木的Mood,是兩位諮商心理師與插畫家的組合

如果想看更多關於心理健康、兩性、關係、生活大小事,歡迎追蹤我們唷

Facebook: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IG: @moodradio_

Popdaily: 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