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Part 2
到底是被討厭的「勇氣」,還是「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到底是甚麼?
Hello,如果你還沒有看過Part I的朋友,建議先從前面開始看唷
傳送門: 被討厭的勇氣 Part 1
勇敢的承認錯誤並不是認輸
所謂權力鬥爭,就是立場變成「我是對的」
當對方挑起權力鬥爭的時候,要第一時間避免,因為對方的挑釁或是挑起衝突,就已經缺乏溝通的意義
如果只是一味的憤怒,表示這個人不懂得用其他的方式溝通,這時候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權力鬥爭,因為下一步就是「無止盡的復仇」
意見的正確性與勝負無關,承認錯誤、道歉、脫離權力鬥爭,並不是「挫敗」的表現
圖片來源: pngtree
人生的目標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哲學家提出阿德勒心理學所提出的「人生的目標」
- 行動面:獨立、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 心理面:「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阿德勒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分為三大任務: 1. 工作 2. 交友 3. 愛
而這也是所謂「人生的任務」
- 工作的任務: 同事
- 交友的任務: 摯友
- 愛的任務: 伴侶、親子
首先,工作的任務,顧名思義就是指職場上的同事,上至主管、老闆、下至同事、下屬,都稱之為「同事」
這部分的任務僅止於共同完成一個成果,無論對於對方的觀點是否認同,卻依然一起完成成果、目標,而在合作結束後,關係也中止。
其次,交友的任務,也就是找到朋友關係,是在學校或是工作中甚至場合之外的地方建立朋友關係,這部分重點不在「多寡」,而是彼此關係的距離與深度。
最後,愛的任務,也是三者關係中最親密的,伴侶、親人都包含在其中
愛的重點不在於束縛,而是祝福。
束縛就是內心想要支配對方的一種心態、表現。
人只有在「感覺跟這個人再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時,才能真正感受到愛。
沒有自卑感,也不需要誇耀
而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必然會產生「互看不順眼」的時候,這是基於「不想要與這個人互動或是建立關係」的目的所產生的心理狀態。
Ex. 分手後的情侶、貌合神離的夫妻。
一舉解決人際關係中的煩惱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情
如果向他人尋求認同,意味著你的人生將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
為了得到認同而去做了他人希望你做的事情,無論是找工作、找對象、甚至是生活的方式都是
相對的,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所以當別人沒有照著你的期望而行時,也沒有理由向對方動怒。
而認同的需求,則是受到「賞罰教育」的影響,所以在阿德勒心理學也是極度反對「賞罰教育」
因為沒有得到稱讚,就不會採取適當的做法;因為沒有得到懲罰,就會做出不當的行為。
而無論是稱讚還是處罰,都是一種操控。
要一舉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首先要先理解,你所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
而他人對於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那是別人的課題。
Ex. 極度反對兒子的工作選擇的父母,對於兒子而言,那不是他要面對或是處理的課題。
再來,你必須要坦誠面對自己的課題,不對自己的人生說謊。
也就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還有將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他人的想法/作法,是對自己,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很自我中心
但是真正的自我中心是,介入他人的課題還很理所當然,甚至太注重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或是評價,因為覺得別人隨時都會對自己造成評論,所以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
真正的自由是甚麼
別搞錯重點,重點不是在惹人厭,而是不害怕被人討厭
即便跳脫出組織的束縛,如果無法做到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顧慮別人怎麼想之前,先誠實地貫徹自我,這就是自由的生活
變得幸福的勇氣中,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
把人際關係的王牌掌握在「我」的手中,只要做好課題分離,就會明白王牌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能改變的只有自己,也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所以想要藉著改變自己去改變對方,甚至因為對方改變自己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下一篇會跟大家分享阿德勒心理學中【人生的終極目標】以及【人生的意義】
哈囉讀者你好,
感謝你持續的關注我的文章,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請不要吝嗇的幫我按個讚
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身邊的人有幫助,也請你幫我分享給那位需要你幫助的親友
若是你喜歡我的文字,也很歡迎你持續追蹤我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有想要跟我分享的,或是希望我可以更好的地方,也歡迎你在底下留言。
我們下一篇再見 C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