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好焦慮?情緒不釋放,小心變成焦慮症!
作者:潘欣平主治醫師/編輯杰雲
三級警戒以來,周圍的朋友焦慮感非常嚴重。
你是不是也這樣?因為擔心物資不夠,所以會去賣場搶購物資?很擔心疫情所以時刻關注LINE的各種訊息,總讓自己的心懸著不放?尤其在家工作以來,生活與上班的空間、心情無法順利轉換,加上整天都關在房間,缺乏與人的交流,孤獨寂寞各種負面情緒油然而生,這些緊張不安或者對未來的擔憂,都讓我們感到焦慮。
面對身心不安、對疫情的不確定感、甚至是收入的銳減所產生的恐慌,有民眾會問這樣算不算罹患焦慮症?是否需要治療呢?
心情焦慮其實距離焦慮症還有一段距離,下面帶你辨別,首先讓我們先了解焦慮是怎麼產生的。
人為什麼會焦慮?其實與「壓力」有關
焦慮的情緒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可能是在上台演講、比賽、考試前,或者第一次約會,面對壓力,常見的症狀包含:害怕、不安、緊張、憂慮,或者會出現全身緊繃、注意力渙散、心跳加速、冒汗、發抖等症狀。
一般來說,這些因壓力產生的焦慮會隨著壓力消失而減緩,但是如果這些壓力超過我們負荷,就有可能形成焦慮症。因此,如果你的症狀只是因考試、比賽這些而起,過了就沒事的話,屬於正常現象,但如果焦慮沒消失,或是過度焦慮持續的時間過久,就有可能是焦慮症。
如果只是平常容易感到緊張、焦慮,可以試著透過以鼻子吸氣、嘴巴吐氣的「腹式呼吸法」或「握拳放鬆法」緩解,或藉由看笑話、聽音樂等轉移注意力,也可以向親近的人傾訴、培養運動習慣等方式,幫助自己獲得很好的舒緩。
但如果你的焦慮遲遲無法獲得改善,或者已經嚴重影響生活,那麼就要特別注意了!
你罹患焦慮症了嗎?檢查看看有沒有這些症狀吧!
一般而言,如果是罹患焦慮症,可能在生理反應、情緒反應、認知反應上會有下列情況。
- 生理反應:身體發熱、出汗、心悸、胸口緊、過度換氣、腸胃不適、暈眩、口乾、肌肉緊繃、痛、疲倦、無法專心、思考混亂等。
- 認知反應:覺得自己很傻、別人常注意我、可能會暈倒、會發瘋、得心臟病、無法呼吸、不願意出門等。
- 情緒反應:感到害怕、激動、恐慌、過度擔心、不安、憂鬱、生氣、充滿悲哀、罪惡感等。
如果有上述這些症狀,極有可能是焦慮症。這時候可以參考正規治療方式,一般而言治療焦慮症可依循下列方式:
*藥物治療:
主要為抗焦慮劑與抗憂鬱劑 2 種。必須遵從醫師的指示服藥,切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或者停藥。
*心理治療:
減緩因焦慮造成的思考行為混亂,抒發因害怕某些特定事物的恐懼。
*團體治療:
獲得支持與建議,改善心理困擾,恢復生活動力。
*行為治療:
透過簡易可行的技巧來治療焦慮症。
實際上需要使用哪種治療方式,仍得依照醫師評估而定。
心病還要心藥醫!
有些人的焦慮來源是因為婚姻、失業甚至婆媳關係,這些外在壓力導致的焦慮,雖然藥物可以幫助控制病情,但外在壓力不消除,終究不是辦法。例如,若是因為疫情失業而導致的焦慮症,即使在求診獲得一時控制,但生活壓力仍舊存在,很容易就會復發。
若您的焦慮來源是外在壓力,還是得尋求解決方式才能對焦慮症的治療有幫助。
(如果你想更了解更多如何治療焦慮症,歡迎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焦慮症、窮緊張差在哪?從持續時間、6大症狀來判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