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真正的友誼 不應該建立在自以為是的善意——《臺灣漫遊錄》

1 / 1
「這個世間,再也沒有比自以為是的善意更難拒絕的燙手山芋了。」

不只贈送疫苗,還在奧運期間幫助完成了台灣人親自否決的「正名」,儘管並未建立邦交,但「台日友好」也成為兩國關係近年來的代名詞。不過這樣的關係,或許是一百年前的台灣人民所無法想像的。對於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艱辛與身份認同矛盾,當屬吳濁流的作品《亞細亞的孤兒》最具代表性;但當時的日本人又是如何看待台灣社會呢?相較於本島人遭受欺壓的感受,「內地人」又是如何看待大日本帝國對與其殖民地的作為?

在正式開始之前,必須先強調《臺灣漫遊錄》是一本虛構譯作,其中的情節與主角皆屬虛構,讀者(尤其是台灣讀者)在閱讀前必了解這件事情,以免帶入過多個人情感與經驗,導致對本書產生誤解。

內地人作家與本島人通譯 二戰前夕相遇的千鶴們

故事背景設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名為青山千鶴子的日本小說家因為作品改編的電影《青春記》,在1938年受邀來台進行巡迴演講;在這段時間,她結識了同名的本島人王千鶴,並且得以巡迴過程中,體驗台灣料理與文化。儘管青山本人非常喜愛王千鶴,並數度表達仰慕之情,卻總是無法贏得對方的同等對待,最終兩人也因為本島人與內地人間的隔閡,無可避免地走上了決裂一途。

由於《臺灣漫遊記》的書名,加上外觀清爽還帶有一些關於料理的插畫,老實說原本並未預期書中的內容,將會觸及到如此高度政治化與民族認同的議題。此外,書中以內地人的觀點,紀錄當時包含滷肉、米篩目、冬瓜茶,甚至是傳統宴席等,對於台灣在地料理的種種描述,也可以說是書中的賣點之一。不過就算是在前段,主要敘述旅程與吃喝的段落,也隱約可以感知到作家與嚮導間,表面融洽下的暗潮洶湧。

和平時的異族 v.s. 戰爭時的皇民 內地人無法理解的本島人矛盾

就算是通譯也會被視為雜役、必須時時刻刻表達對天皇的崇敬、被取消的漢文欄,就連穿著也必須遭受道德檢視,處在戰爭前夕的本島人,無時無刻都在接受審查。然而,身為內地人的青山千鶴子,縱使自詡進步、前衛、反「南進政策」,卻依舊無法擺脫內地人的優越視角,總是不自覺地讚頌著帝國的「偉業」,而這樣的盲點最終也讓她失去了自認為重要的友人。

根據最後的代跋,這部作品在1954年完成後,曾經歷多種版本,甚至一度無法找到完整的內容,直到2014年譯者楊双子姐妹的一趟日本博物館之旅,才促成了2020年的新版問世。而這樣的曲折身世,也終於讓作者青山千鶴子對王千鶴充滿虧欠的心意,得以來到21世紀的讀者面前。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因「虛構」引發爭議 從序到代跋都非史實

然而,雖然看似完整且充滿史實根據,但事實上《臺灣漫遊記》不論推薦序、後記與代跋,全部都是虛構,如此創新的小說寫法,也在出版後引發爭議。雖然是在網友提醒後,才驚覺這本作品是「完全虛構小說」,但筆者除了警覺到小說虛擬內容所可能帶來的風險外,也認為它似乎突破了某些界線,並開創了小說的另一個次元。

存在於各種人際關係中 因為階級產生的盲點

今有貢鳥杜鵑,然若杜鵑不啼,何如? 織田信長:「殺之!」 豐臣秀吉:「使鳴之。」 德川家康:「待鳴之。」 ——松浦清《甲子夜話》

與其說是單純描寫日治時期,本島人與內地人間的情感矛盾,讀完《臺灣漫遊記》獲得的啟發,或許更多是在於人們總會因為自我的盲點,讓善意變成了無可否認的惡意。如同書中所提到的故事「杜鵑不啼」,在杜鵑鳥不鳴叫時,有人選擇殺,有人選擇誘使牠叫,也有人只是乖乖地等;不論是親友、師生、伴侶、親子,甚至是大至國家政策,因為無法正確辨識對方的處境,或因為未曾真正嘗試理解對方,最後導致「自以為好心」的事件,總是不斷在人類社會中上演。善良並不是罪,但歷史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傾聽、理解與耐心,才是真正能夠建立穩定關係的不二法門。

#臺灣漫遊錄

#青山千鶴子 #楊双子

#春山出版

#日治時期 #同化政策 #皇民化政策 #本島人 #內地人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虛構譯作

誠品線上:https://eslite.me/3lzvu9

金石堂網路書城:https://pse.is/3m9a2d

博客來:https://pse.is/3m62b9

讀冊生活:https://pse.is/3hbj39

讀冊二手書:https://pse.is/3l8u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