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絲小姐的情緒梳理—暴怒小火山止息篇】
「你是情感豐沛的人啊!」
在我棄置情緒好一陣還懵然不知的狀態下,連續兩位新認識的朋友這樣對我說。
「妳是有感覺的,妳的感覺很豐富。」
他們讓我知道有情緒是很美麗的事,而且他們也不會害怕我有感覺。
聽到這些話的當下我很詫異,他們說這句話的態度未帶批判,流露出的是接納。
說實話,我並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情感豐富的類型。至少,我認為理性是我的整個成長環境所推崇的。過去的經歷致使我認為,所有的情緒都只會阻礙理性思考與判斷,到了一個地步我甚至開始祈禱自己變成無感的機器人,可以隨時完成任務,如此我便不需要再承受情緒波動的困擾,因為在當時我所擁有的情緒最終都成了痛苦。
所以,如何把滿溢的情緒壓縮成小小的一塊東西丟進心裏的箱子裡,是我一直在練習的事。要理智,要理性,要有邏輯,要把腦子和心切割開來,告訴自己不需要那麼多感,也許這麼做才能好好融入人群,這成了後來的生存模式。可以說我少有認真感受感覺的時刻,就更別提自我接納了。
再後來,我在閱讀《情緒靈敏力》這本書時才學習到,「真實的感覺或許正好捎來我們需要的訊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看清重要的人生方向…其他『不好』的情緒也都因不同的原因而各有用處。」1換句話說,情緒可以提供我們不少資訊,讓我明白自己當下的狀態。情緒就好比車子儀表板上的信號燈。這個閃爍的信號告訴我們,我們需要關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讓我們留意到自己的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處境,做出應對。也就是說,情緒本身並不是問題所在,情緒反應出的東西才是核心。
換言之,情緒只是讓我明白自己當下的狀態。我是情緒的主人,是可以不受到情緒擺布的。過了好久以後,我終於有力氣開始認識自己是誰,試著弄清楚自己的需要。
再後來,有段時間我變得很容易生氣,或者該說是憤恨不平。特別是在幾年前,我甚至為了某些人事憤怒了將近兩年,但我從未細細爬梳當中的原因,只是覺得之前都要壓抑自己的感受,現在知道自己有權利生氣,就要好好的生氣,在這過程中,我也不太願意好好感受悲傷。
我一直以為自己就只是「想生氣」而已。甚至連婚後裝潢討論不順,我也會莫名發怒,事後回想起來,其實只不過是務實好朋友(aka我先生)在闡述他的想法,而我當下無法理解而已,也或者是我在敘述自己的需求時,他需要思考的時間,較難立刻給予我回應。
在討論裝修過程中,務實好朋友不下一次問我:「為什麼你要那麼生氣?」問到一個地步,我不禁覺得自己需要花時間好好思想這個問題,也查找了關於這方面的資訊。偶然閱讀了「巴小波的新手人妻筆記」中的「情緒背後還有情緒(深層情緒)」以及周慕姿心理諮商師的《過度努力》後,開始了以下的思考:
在這股反覆升起的怒氣之下是否隱含還未滿足的需要?
在這層憤怒之下是否還隱藏著別的情緒是我沒有爬梳開來的呢?
我的行為與情緒處理模式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以下述事件為例:
「還記得六月底到七月初的連續兩個禮拜,我們關係的張力很大,動不動就擦槍走火。那時候我剛加入了兩個新的團隊,有些想法和處事的態度都在學習和調整中,加上頭痛欲裂了近兩週,我對裝修的事情真的沒那麼上心,不小心送錯了客衛馬桶和衛浴龍頭的型號,好在務實好朋友即時發現,才沒有錯誤下訂。事後,務實好朋友請我整理一個excel檔案,這樣才不會甚麼都要翻閱Line的對話或記事本。
在製作檔案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原來在幾個月前已經有做過類似的表格,但做完好一陣子都沒有用到,就忘了這回事。我自覺送錯型號是件羞恥的事,也很不應該,是很低級的錯誤,真是太丟臉了。本想忘掉這事,沒想到幾天後的對話又重提此事,我與務實好朋友處理裝修的態度本就不同,這件事竟被拿來佐證我沒有把重心放在家庭,又說起了我著手裝修相關事宜時一點都不開心,我當場怒氣爆表。嗯,氣到想離家出走的那種。好在防疫期間無處可去,就必須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要如何好好與務實好朋友連結。」
思考了許久,我發現,在那場爭執中,我最在意的是自己已有好長一陣子並未與務實好朋友談心。他在不完全了解我的身心狀況下便下了評論,這致使我認為自己的聲音並沒有被聽見,就被迫承擔重心不在家庭的罪責,對我而言並不公平,更讓我覺得委屈。(雖然婚後嘗試安排了精心時刻,但一段時間下來,我自覺他對精心相處沒有甚麼回應,在未溝通的狀況下就放棄繼續與他連結,轉而以友情滿足對心與心連結的需要,後來當然又是神救援,重新調整我的優先順序,請見上一篇故事【一樓視角】論精心時刻—以務實好朋友為例。)
另一點是,我也有努力呀,只是這次我想用比較輕鬆的方式進行這個行動,為什麼這樣就等於沒有把重心放在家庭或沒有付出呢?還有為什麼我在處理事情時一定要開心呢?我本就不喜歡這種「打造」性質的任務呀。
因此,我早已把自己定調為關係中的受害者,但這樣的假設反而促使我反應過激,猶如驚弓之鳥。甚至在溝通中聽到務實好朋友的音量提高時,就會立刻進入防禦模式,假設對方的所做所為就是在攻擊我。
上述的狀況和假設讓我感到害怕,在無法逃離爭執現場又必須要有所反應的狀況下,我會特別想為自己辯護,想保護自己。被指責重心不在家庭這件事讓我覺得很羞愧,在劍拔弩張的時刻我又倍感恐懼。當下我似乎也無法從爭吵中撤離,那要如何讓自己不害怕,同時看起來很強大,又能讓對方乖乖聽我說,還可以免於待在這種讓我渾身都發抖的情境中呢?
於是,「憤怒」這個選項就自動跳出來了。想想在成長過程中,疾言厲色加上威嚇不失為快速控制事態的手段,加上為了好好生存於這個社會中,即便討厭這樣的方式,仍是不自覺內化了此種模式。這也驗證了「我們的情緒表現方式,有部分是學習來的」2這句話。我想我的大腦早已適應了這樣的反應方式,便自動化選擇了「生氣」。再怎麼說,怒氣都比「羞愧和害怕」更有力,除了是種武裝,也是轉移對方可能會發現我是個弱者的方法,更能用來控制事態往我期待的方向發展。
講到這裡,要來學習兩個名詞。一是原發性情緒(Primary Emotion,又作深層情緒),二是繼發性情緒(Secondary Emotion,亦稱表層情緒)。原發性情緒指的是我們心中那些原始的、受傷的,並淹沒我們的感受,而繼發性情緒用以調節和保護前者。在緊張的關係中,若是只專注於繼發性情緒,忽略原發性情緒,就很難找到出路。
以上述的例子作說明的話,憤怒是我的繼發性情緒,而羞愧和害怕才是原發性情緒。如果我只是選擇繼續待在恐懼之中自保,而非自我察覺並在愛中勇敢尋求連結,那麼上述的狀況只會反覆發生,直到其中一人先做出改變為止。為了愛的緣故,我願意成為帶來改變的那位。若是只針對反覆出現的怒氣著手,而非看到更深層的需要,就難以解決問題的根源。所以我要做的是,理解自己的深層需要,創造安全的溝通環境,以我訊息表達出感受、想法和需要,讓務實好朋友能了解我,也引導他表達自身的感覺和想法,進而與彼此連結。
當然啦,以上是理想狀態。我們再次重啟溝通時,又大吵了一架,後來我還是跟氣到跳腳的務實好朋友道謝,謝謝他在裝修上的付出,也謝謝他點出他發現的問題,並請他用書寫的方式告訴我他的想法,讓我有時間可以消化再給出回應。
後來我發現,我很擔心自己的聲音沒被聽見,也很擔憂感受遭到否定。我表達過自己不喜歡裝修的事,也覺得我的情緒是我自己的事情。我願意為了愛的關係做我並不那麼喜愛的事,但請不要要求我做的時候「要感覺到開心」,這樣的表達聽起來會有種強迫我要有甚麼感覺才正確的感受。不過呢,並不是每個人聽到這句話都會有這樣的反應,這與個人過去的經歷相關,需要好好釐清,需要覺察自己的狀態。
為了確定務實好朋友想表達的意思,我又特別提問以釐清內心的困惑。
「你說你希望我進行裝修時要開心這句話,是你希望我享受在這個過程裡的意思嗎?」
「對呀!」
「那你之前生氣的時候說的『重心不在家庭』本來想表達的意思是甚麼?」
「就是要有喜歡這個家,想要讓它變好的想法,像是打掃、整理、裝飾、煮飯、裝潢細節,或是溝通等等,大部分很累,也不一定喜歡做,但是想到會讓家裡變好就會想做,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那你願意陪我慢慢練習嗎?」
「當然可以呀,我也要去做的。」
啊,原來他是這樣想的呀,多麼感人。
事實證明,因為恐懼的經驗所延伸出的臆測非但不能讓我看清真相,理解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反而會成為關係中的絆腳石。我願意因為在愛裡沒有懼怕而再多走一步,選擇保護我們的關係,而非自保。
說來也奇怪,在今年令人頭痛不已的裝潢連續劇事件中,我竟開始爬梳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也開始不再批評現階段的樣態和感受。為什麼呢?在某次靈光一閃中發覺,原來在事件中的情緒反應其實皆其來有自,好一部分是來自於慣性思想。「當我們能辨識、調整自己潛意識裡錯誤的慣性思想時,就能帶出不同的情緒、作為與生活」3。
好消息是,我們的行為雖會受到過去的經驗和事件的影響,但我們是可以改變的,也有能力能做出不同的選擇。
在這樣反覆練習辨別情緒、深思需要的過程中,我也愈發的認識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觸發某類情緒的原因。在越認識自己後,也越了解到神造我的獨特,於是再也不同於過往,只想仿效某些我眼中的成功人士。我就是我呀,這世界上總有只有我才能做的事,也總有只有我才能影響到的人,而正在閱讀文章的你也是,你是獨特的,也有只有你才能影響到的族群。
最後,想再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又突破了哦!今天與務實好朋友去找設計師討論系統櫃的板材選用以及樣式,在整個過程中都很自在,慢慢的說話,緩緩地表達想法和顧慮,也不再擔心務實好朋友或設計師對我的看法,更不會越界過度擔憂討論時的氛圍和大家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竟然從頭到尾都沒有想要生氣,還很享受,哈哈哈哈哈哈。自由之旅又往前邁進一小步啦!(請掌聲鼓勵鼓勵)
1 《情緒靈敏力》P84-85
2 《過度努力》P153
3 《自我成長GPS》P38
#情緒 #情緒梳理 #情緒靈敏力
#慣性思想 #深層情緒 #表層情緒
#自我成長GPS #自我接納
#裝修 #裝潢 #過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