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不分區|吃糜桌—飲食文化特輯|超稀有美食文化介紹
📣 沒有美人跟美食,吐司用5W1H帶你了解金門飲食文化一隅
前些日子,發了IG限動,
感謝99%投票的人願意看非主流的介紹,
其實除了介紹美食,
一直以來我很想偶爾能介紹一些不一樣的金門。
在這篇文章裡,
沒有美食圖,也沒有網美照,更沒有金門觀光景點,
我要介紹的,
是經年累月的配角桌子,
一張能代表過去金門飲食文化的 #吃糜桌
📍 WHAT
不管在任何地方,
都需要一家大小用餐維繫感情的飯桌。
-
📍WHY
金門屬乾旱氣候,木材取得不易,
來自福建的杉木是主要的木材,
製作【省料家具】,便符合當年的經濟實惠。
如板凳在台灣很常見,在金門亦是。
-
📍WHEN
當年先祖父母們甚至更早的年代,
由於金門土壤貧瘠加上民生困頓,
種植高梁小麥花生作物的金門,
平民百姓係以地瓜籤粥為主食,
少數富有家庭才會經常性烹煮白飯,
吃糜就是所謂的吃粥,金門把廣東粥稱為雜糜。
-
📍WHERE
傳統金門閩南古厝的廳堂空間,
搭配神案的八仙桌是祭祀供奉用,
僅重要性宴客才會挪出來使用,
且高度高,不符合【通用設計】,
加上要找一個距離廚房也接近的場域吃飯,
於是當時的人們,
運用閩南建築中可遮雨又通風的#檐廊 空間,
設置一張比八仙桌還矮小的四角桌也就是吃糜桌。
-
📍WHO
主角吃糜桌便在被需要、省料、當時的飲食習慣,
加上金門特殊的建築形式等等,
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而誕生,
一般規格大約長度105寬度65高度65公分,
最多可坐6個人。
有錢人家的,會上個捲雲牙子裝飾,
一般百姓的,則不加任何木雕裝飾。
-
📍HOW
樣式簡單、桌面較低,
配合矮板凳供家中成員吃飯用,
吃糜桌便成為早期金門當地普遍使用的餐桌。
這張富有意義的桌子,隨著時代的更迭,
或許已不像過去100%存在家家戶戶內,
甚至可能已逐年消失在金門人的家裡,
它很普通,我不介紹你更不會知道,
就因為它的平凡,我更需要告訴你它的重要性,
甚至我希望更多人好好保護它留存它。
-
🌱它還在老屋裡延續它的使命,
-
🌱它在文化館內展示著過往的精神,
-
🌱它在某個收藏家裡靜靜地過著餘生,
-
🌱它在破瓦頹垣中與保力達相伴,
-
🌱它變成掌管菜園任務的桌子,
-
🌱它埋在倉庫角落看不見天日,
-
🌱它甚至已看不見當年的輝煌。
-
🌳它是承載當年金門飲食重擔的吃糜桌。
-
如果來到金門,走訪聚落中的古厝,
如果看見它,記得停下腳步,與它合個影喔😊
-
文字/照片/圖片為吐司撰寫/拍攝/繪製。
未經允許,嚴禁轉貼圖文。
-
圖文好讀版
PopDaily/痞客邦 : 吐司愛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