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異位性皮膚炎是如何相處的│個人經驗分享│換季│過敏│自我照護
我從小就有異位性皮膚炎,每到換季就會不停地抓,換到一個比較乾燥的環境就會緩解,但是搬回台北後又會更嚴重。
每年都這樣一直不停反覆,對我自己來說也相當困擾,也因此我也慢慢地觀察出自己的一套護理心得,如果有和我一樣困擾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最重要的──先去看醫生
因為皮膚炎的症狀有很多種,況且也不是每一種藥都有效,所以一旦有無法自己緩解的皮膚炎症狀,務必先去看醫生確定病症。
觀察自己的發病時間、情境
許多醫學研究都有提到,過敏、異位性皮膚炎等病症,很容易在壓力下或是天氣改變時候發作,但是就我自己的觀察,我了解到我自己也容易在經期之前(賀爾蒙改變的時候),還有下大雨的幾天之前(濕度改變),都很容易發作,所以每到這兩個時間點之前我都會特別小心,盡量不要再有其他誘發的因子。
發作起來要認識它
就我從小到大的經驗,異位性皮膚炎很容易發作在同一個地方,而且發作的樣子都很類似,所以如果你有警覺,看到皮膚狀況有點不太對勁,大概就知道又要處理它了。
異位性皮膚炎可能轉移
我小時候大多是在膝關節後方、大腿和手肘關節的地方發作,但是後來變成小腿和手指頭也發作,所以自我照顧的方式也不太一樣,後面會再跟大家分享。
發作的時候的護理
通常開始癢的時候,我會先看是乾癢還是濕癢,因為我自己身上有兩種不一樣的發作方式,所以針對不同的方式,我也有自己各自的處理方式。
以乾癢來說,我大概就是不要抓,然後先擦藥,等三分鐘後再擦乳液。但是切記如果你已經有抓出傷口,傷口的部分千萬不要擦到乳液,因為只會更癢。
紗布、透氣膠帶是好朋友
之前去看診的時候有跟醫生談到傷口要不要包紮的事情,當時醫生跟護士都跟我說可以包或是不包,但是就我實際的經驗,我覺得包紮起來比較好,因為我發現傷口和空氣接觸,就是另外一個癢點,所以通常只要有傷口我都會包紮起來,即使外觀上比較不好看,但是卻能讓他復原比較快。
濕癢的處理方式和乾癢不同
濕癢發作的時候,以我自己而言,我會出現一塊塊浮腫的東西,有時候是小水泡,這時候我都會用指腹輕捏,看是不是可以把水擠出來,如果可以擠得出水,就先盡量擠掉,最後再用毛巾擦乾、上藥、包紗布,但是也有一種情況是擠不出來,所以通常我就會直接包紗布,再隔著紗布以按摩的方式擠壓,讓看不見的水可以跑出來。
醫生都會跟你說不要抓,但是很難
從小到大看醫生,醫生十個有九個會跟我說不要抓,因為抓了如果有傷口會更麻煩。這是正確的,但是我也得說,很難百分之百做得到,因為異位性皮膚炎常常癢都是半夜,等你意識到你已經抓了不知道多久了。
所以我後來遇到一個皮膚科醫生,他告訴我指甲一定要剪短,這樣你下意識去抓癢的時候才不會把皮膚抓破,就幫助我改善很多。
除此之外,我自己也發現,如果癢的時候是隔著紗布抓,傷口也比較不容易繼續受傷或是擴大,會比較好。
吃東西一定要注意
雖然會不會得一種病和基因有關,但是吃卻是一個很大的誘發因子,舉例來說,每個異位性皮膚炎的人一定有自己比較敏感的食物但是醫院過敏原卻驗不出來的,例如燒烤食物、冰品等等,這部分就要靠自己的生活經驗觀察,才會知道自己吃太多會發作。
容易發作的地方要少碰水
去看醫生的時候醫生都會告訴我要少碰水少碰清潔劑,因為的確在現在每日接觸的清潔用品中,有些成分就很容易引起過敏,例如酒精,所以我不管要洗什麼,包括洗澡,我都會戴手套,這樣可以減少很多發病機會。
每次發作都要看醫生嗎?
我覺得不一定。通常我去看的醫生,有些會告訴我我都沒有固定吃藥調理,會再發作是正常的,但是也有些醫生可以理解,如果發作的時候是先去藥房買皮膚藥膏處理,然後沒有效果再去看醫生,所以這點是因人而異。
乳液一定要擦
之前看過的每個醫生都有提到,乳液非常的重要,尤其是清潔完皮膚之後,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的角質層就像沒有上水泥的磚牆,有很多漏洞,所以也很容易造成發炎、脫水。也因此適當的保養皮膚,就能減少病症的發生。
患部要保持通風、乾燥
像是我自己大腿後方很容易因為潮濕悶熱開始發作,所以我會盡量穿裙子或是短褲,並且在椅子上鋪上乾淨的毛巾,以避免發作。
魚油、抗過敏的益生菌
魚油和抗過敏的益生菌都是有降發炎的效果,可以詢問醫師後再決定是否需要使用。
以上大略就是我這個老病友的經驗分享,希望對你能有一些幫助。
※以上言論並不代表專業知識,如有疑問請洽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