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自己從感動到行動的距離吧
看到一則很特別的文章,正好在講述行動,很適合來跟各位分享。在一年的初始,算算自己從感動到行動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吧。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聽完一場演講或是看完一本勵志書籍後,被大大激勵或是深受感動,有種「有為者亦若是」的感受在心底發芽。
但是一天過後這種感動慢慢的熄滅直到蕩然無存,而我們照樣過著原本的生活,完全忘記當時被激起的滿腔熱忱。
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接收到大量的資訊,可是理性卻在持續流失,因為大家總是想盡辦法想要搶占別人的目光。
好似通訊理論中的訊號和雜音比,當環境中的聲音愈吵雜,想要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只能提高音量,想要在眾多資訊當中抓住讀者的眼球,因此聳動的標題才會越來越多。
而簡單的口號也變成激起群眾熱忱的大好方法,所以現在網路上越來越流行各種短句金句,一下就能揪住瀏覽者的注意力,在看完以後即使能有所共鳴或是備受鼓舞,但這樣的感動通常持續不了多久。
在這個越來越複雜的現實中,卻有越來越簡約的感動方式,很顯然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激起熱忱可能只需要一秒鐘,但是真正劍及履及的行動,極為困難,感動與行動之間的距離也就愈來愈遠。
要如何讓感動轉化為行動呢?可以參考行動派的這幾種特質。
第一個特質是,實踐者不會介意從卑微的第一步開始。
就像最小主義者一樣,實踐者不會特意去計算機會成本或是整個計畫的每一步該如何進行,也不會沙盤推演設置縝密的計畫才開始行動,更不會想要一步登天,妄想在第一步就做出驚人的變革。
因為他們知道第一步從來不也絕對不偉大,任何輝煌的成就,都是從看似微毫無用的第一步開始,纍纍的終果皆是由每一天渺小的行動所組成。
第二個特質是,實踐者明白行動是一種時間美學甚至是藝術。
都聽過兔子和烏龜的故事吧?實踐者不盡然都是烏龜,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要當兔子,什麼時候要學烏龜,在必須堅持的時候不會放棄,在該放棄的時候不會一味的堅持。
最重要的是,實踐者了解行動的效果不會馬上顯現,而是需要靠長時間的累積,才能看見效果。
在行動的過程中有得有失,總是會遭遇各種跌宕起伏,他們不會因為一時的得失就大感失望,放棄努力,他們不但知曉事物波動是必然的,還會等到收得行動最終成果的那天。
最後一個特質是,實踐者習慣與寂寞相處。
在行動的征途上,即便實踐者能夠找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前行,無論如何強大的實踐者在努力的過程中都需要他人的勉勵和掌聲。
可是行動本來就是孤獨的,途中自己遇上的挫折、擔憂、酸澀、猶豫,或是欣喜,都只有自己知道以及承受,縱使想要跟旁人分享,對方也很難理解,所以能夠與孤獨好好相處的人,才有辦法通過這一段孤獨之旅。
下次接收到滿滿的感動之際,不要再白白讓感動流失了,而是善用這個感動,讓它成為你的動力,再加上具體的行動還有一顆堅毅的心,將感動化為行動,最後再變為你所想要的成果,也許還能成為下個感動的來源,使感動和行動的正向循環能夠生生不息。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也歡迎留言或是私訊跟我說你想聽的主題😉📩
以下順手支持一下提筆心手的日常提煉~讓你天天有所成長!!
💙歡迎追蹤我看更多💙
🎀 POPDAILY帳號追蹤給個鼓勵 👉 追起來!
🎀 FB粉專點讚鼓勵一下 👉 讚起來!
🎀 Cheers酷青酷業專欄 👉 讀起來!
你的每一個支持點讚都是我持續創作分享的動力!!
我是提筆心手,每天寫點甚麼,讓你看點甚麼,從生活中提煉值得用心體會的觀點,幫助你生成新的思路。
更多自我成長/夢想追尋>>提筆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