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的風俗習慣,飛魚過了中秋後就不能再吃了!到底是為什麼啊?
來蘭嶼之前,聽說飛魚過了一段時間就不能再吃了,但也只是聽說而已,並沒有跟當地人求證,就跟聽說撞到蘭嶼的豬要賠很多錢,可是到了蘭嶼才發現,在路上比較容易撞到的是山羊,而豬都關在住家裡,很難撞的到。
昨天同事A在公司群組上傳了多張有關「飛魚終食季」的照片,於是看到A出現眼前時,趕緊抓著A閒聊有關飛魚過中秋就不能再吃的資訊是否為真。
總是笑臉迎人的同事A說:「是啊!過了終食祭以後的飛魚都要丟掉或是送人。」同事A又接著說:「這限制只針對當地人,外地人不受影響。」
A走了換小小奸詐又神出鬼沒的同事B出現。
我跟B說「同事A說終食祭以後的飛魚都要丟掉或送人耶!」
B則用準確迅速又斥之以鼻的語調說:「屁啦!」、「還不是有人在吃!」接著就用他一貫的奸詐步伐飄走了。
B走了又換A出現,我試著問A更深入的飛魚規定,同事A答覆說:「拜飛魚的文化是從紅頭先發展出來的,所以紅頭的規定比較嚴格,(紅頭部落居民終食祭過後,不能吃就是不能吃!),但其它部落可能不一定。」所以有的部落在飛魚終食祭過後還是會繼續食用飛魚一段時間。
A告退,換看起來老是睡眼惺忪的同事C上場。
我問C說:「為什麼會辦飛魚季終食祭啊?是要讓飛魚(有時間休息)長大嗎?」我想,每個規定跟祭典的由來,都有相對應的背景因素吧!
C有點含糊地說:「﹍﹍飛魚的終食祭就是一個(飛魚祭典)歷程的結束﹍﹍在飛魚季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儀式,拜飛魚、拜海神,也拜祖先﹍﹍」我聽的茫茫然,終食祭單純就只是一個祭典的結束儀式嗎?難道就沒有一個直接原因或關鍵因素產生飛魚終食祭這個儀式嗎?
此時,B又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在我和C進行談話時偷偷地出現,在水槽前認真地洗他的餐具跟碗。
因為C沒能解答我的疑惑就退場了,我只好轉而再騷擾B。「為什麼終食祭過後就不能吃飛魚了?」、「是要讓飛魚長大嗎?」
B一邊洗他的碗,一邊用屌兒啷噹語氣又即為篤定的語氣說:「那是因為以前沒有冰箱(箱字拉長音)。」單純只是因為沒有冰箱?就只是冰箱問題?
B這樣的回答完全戳破我對飛魚季美好的幻想,我以為有更浪漫的解釋,比如說基於嚴苛風土條件的限制,或是與大自然共生的部落智慧,才決定某個關鍵的時間點不能再吃飛魚,進而形成一個傳統,讓所有居民遵循。
但B顯然不想饒過我,一副理直氣壯地說;「我冰箱還有三包(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