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補的力量「他好像過得很好」
昨天在客運上看到英國叔叔的youtube影片「12個你不該來台灣的原因」,他給我一個新的看待這塊土地的觀點,那是關乎生活裡的價值,經過一天的沈澱,其實也沒有辦法真正的說出我該怎麼面對發現這個問題以後,自己用什麼心態去因應,只是從不知不覺到有發覺。
看到這影片以前我並不認識英國叔叔,但是根據他自己在影片中的說法是居住了13年,然後拍過約莫300隻影片上傳youtube,並且讓許多的外國人對移居台灣蠢蠢欲動,所以才想要分享這些觀點來作為「平衡報導」。
他說的幾個原因幾乎都可以理解,也能從外國人移居的角度來了解台灣,不慎意外的是對於「外國人」的接納與鑑別,很遺憾台灣真的不夠具備國際觀,因為我們還是習慣用外表來作為第一次認識的重要感受,英國叔叔舉例倫敦或者紐約就無法用膚色或是外表來界定你是哪個國籍的人。沒錯,這不是人民的錯,但是我們有時候確實就是這樣對越南媳婦或者香港移工,對你來說,到底身為國民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不要讓別人太為難,就像你很愛一個人,他卻總是說:我也很愛你但是你畢竟還是和我想法不同(不就是因為是彼此不同才有機會相愛嗎?啊你是愛還是不愛),你給了某個人他無法改變事實的條件,但卻從來不自知。
不過,我最震驚的不該來台灣的原因是:任何一個外國人在祖國大學畢業後,找到的任何一個工作都會比在台灣作為一個外國人教語言薪水還要高!
並且解釋,正是因為台灣普遍低薪,而不僅是外國人的困境。
注意到這個說法以後,我有想過自己是否太滿足於現在的生活方式,於此同時我也觀察其他朋友評論別人的生活:「我看他好像過得很好!」
想了很久,我還是沒有辦法在很短的句子裡面說出這些震驚讓我深刻的懷疑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其實我的薪水很普通,或許就是英國叔叔說的低薪,然而我身邊一些偶爾與我聊聊近況的人,收入比起我多的滿多,但似乎還是膠著於「他好像過得很好」。
老實說,我本來真的覺得自己過得很好,至少三餐吃的是我喜歡的,也漸漸掌握越是健康和實惠的方法去採購對的食材,然後在時間的規劃裡自己烹煮,我知道自己某個程度上的幸運,包含條件不錯的公寓讓我有一個廚房,有適切的空間,包含穩定的工作,安排下班後進修的管道,但如果要像英國叔叔講的,假設我突然發生什麼意外,無法工作的時候,沒有任何保障能安頓我,除非有人對我伸出援手;事實上,這就是我覺得他說的沒錯,身為外國人你不該來台灣,然而身為台灣人我也是暴露在這樣風險當中的人。
分享這些事沒有抱怨的心態,我也考量安全與保障或者對未來的恐懼,隨著薪資收入增加我們或許可能有機會拋下這些「他好像過得很好」,但是我明明眼看著收入比我更多的人有一樣的心結,也或許我不夠願意把心力放在思索未來規劃,或許是一種短視近利,我也因此動搖,然而這不是我的價值觀動搖就會改變的事情。可能我就更可以理解時下女性擇偶條件的理由,也就更能理解對紙醉金迷嚮往的動機,如果它是驢子心中滿好的紅蘿蔔,或許也是一種「政治正確」,至少有一種目標。
或許我暫時沒有答案,但是「他過的很好」真的不是認識一個人的全部,尤其是,如果是從社群軟體去認識一個人,往往「他們都過得很好,只有自己過得不好。」
最近,我慢慢的去理解和身體力行,如果你覺得生活一成不變,那麼從關心身邊的人開始,投入地去認識他,理解他,這個世界的錢一直在打轉,從這裡到那裡,代表的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和心思流動,從這裡到那裡,錢讓我們用具體摸得到的方式知道自己的思想裡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然而它的表徵可能是比較低層次的,畢竟我們都知道,關於心裡寂不寂寞與錢無關,如果我們從來不付出關愛給身邊的人,不曾真正體會被愛,那麼你永遠都難以接受「我過得很好」。
我想,英國叔叔的影片是一個盡量客觀的眼光,畢竟是從不同的文化角度來剖析,我也沒有對錯好壞的判斷,只是藉由認清「低薪」環境的現實,我也檢討自己在金錢上的偏頗或不夠上進,只是,我也找了一些理由讓自己相信過得很好不是自我安慰。知道可以改善的社會環境,但也清楚自己的條件和生活平衡的方式,我們還是可以在肯定自己的現況繼續成長,我很滿足現況,不代表會永遠停留在現況。
英國叔叔「12個你不該來台灣的原因 🇹🇼 12 Reasons NOT to Move to Taiwan!
」影片連結附上